杀戮美学_第四章 还原犯罪心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还原犯罪心理 (第1/1页)

    关山跟随罗川走进现场的时候,尸体正准备抬走。关山大致的看了看,就皱着眉说:“我好像明白你为什么会找我了。”

    可罗川却摇摇头说:“不,你还不明白。”说着,他便带着关山来到了大厅的音响处,用带着手套的手轻轻按下了播放。那宛转悠扬的钢琴曲声瞬间再次响起。

    关山有些不解的看了看罗川,问道:“这……是案发时候的情景?”

    “没错,我想问问你,凶手在什么心境、心态下,才会一边对尸体做那种事情,一边听贝多芬的钢琴曲?”

    “你怀疑凶手是精神病态杀人犯?”关山问。

    罗川有些迷茫的摇着头说:“我也不确定。只是这种手段很久没遇到了,现场又毫无破绽。他唯一留下的,只有这首钢琴曲。”

    “给我十四分钟时间,不要打扰我。”关山对罗川说完这句,就不再说话了。

    他站在客厅中间,微微闭着眼睛,真的用了十四分钟的时间,彻头彻尾的听了整首曲子。

    一旁的警员看的目瞪口呆,忍不住小声问罗川:“队长,您请来的这是哪位高人?他在那里干什么呢?十四分钟是个什么时间?看起来真是玄乎的很啊!”

    罗川看着关山,满眼尽是欣赏。低声回道:“月光曲一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六分钟,第二乐章两分多钟,第三乐章五分半,加起来正好十四分钟左右。我们做的是用痕迹和证据还原犯罪现场,而他做的,是还原犯罪心理。”

    警员挠挠头,十分费解。因为这首《月光》实在是太耳熟能详了,还用的着在这里从头到尾听一遍吗?总有种故弄玄虚的感觉……

    罗川看出了警员的质疑,便很认真的解释着说:“你在音乐厅听钢琴曲,和在火葬场听钢琴曲是一种心境吗?同样,在犯罪现场也会不一样。关山站在这里,他就能通过这仅有的线索,来判断出罪犯的基本心理模型以及他杀人时的心理动态。”

    “……这实在是太深奥了。”警员讪讪的笑着。

    罗川也笑了下说:“这就是为什么你在这里实习,他却已经在刑警学院当教授了。”

    这时,关山走了过来,若有所思的对罗川说:“这个人,确实让我想起了我回国的原因。他不是一般的罪犯,冷漠无情的程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他可以游刃有余的行走在社会和犯罪之间,优雅、从容,这很大一部分决定了他为什么能带着凶器进门的原因。”

    “为什么是《月光》?”罗川始终还是对这首钢琴曲耿耿于怀。他觉得能在杀人时候播放这种音乐的人,必定不属于普通犯人。可是这曲子里隐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呢?这只能靠关山来解答了。如果懂得了杀人者播放这首曲子的心理,也许就知道了他杀人的原因。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一个女人,这首《月光》正是由此而生。他对爱情的狂热、疾病的折磨、内心的悲苦、还有那种倔强,时而沮丧、时而骄傲的情绪,几乎都反映在1802的作品里。如果我们站在凶手的角度来讲,他的内心有悲苦、有愤怒,好像一切都到了一个不可抑止的边缘,这首曲子就像一场伟大而凄婉的狂白。从第一个音符宛如一声哀叹开始,悲从中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