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74 刘翊家的日常(六千字大章) (第2/2页)
眼见那些商人们依旧堆积在那里,郭悦也不去管了,走进屋子帮忙。 不过她一个十五岁的小萝莉也做不了什么,看着那帮仆人们来回走动,她也只能站在原地。 搬桌子和搬粮食这种活不适合她,郭悦感觉自己还是安安静静的做一个美少女好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都说没事就要找事,郭悦在大门前来回乱逛,自然也发现了一些错误。 刘翊放粮的方式是把粮食摆在外面。如果有人来领粮食,就签个字,拿走一份。假如不会写字的话,就压一个手印。 这种方式自然是不错的,起码能防止有人领完一份以后再排队多领几份,但是刘翊这么做显然是不严谨的。 起码郭悦就看到了一个农民在领完一份以后,走出去换了一件衣服,往自己的脸上抹了点灰,然后又去领了一份。 好吧,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不过也就几个十几个人这么做,汉朝的农民们还是很淳朴的。而且多领十几份,刘翊也不在乎,说不定这十几份就能多救十几个人呢。 当然,郭悦也不会吝啬这十几份粮食,一份粮食大概四两,东汉十六两为一斤,也就是说一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二百五十克,半斤,真心不算多。但是古代人的思想来看,一两粮食就能填饱一家人一天的肚子。 穷人们吃饭往往都是扔几粒米到锅里,加一整锅水开始熬。而且这种米都是未脱壳的糙米,属于那种一口下去全是硬壳的劣质粮食。所以穷人们往往都是吃不饱饭的。像那种一天两顿饭,顿顿能吃饱的农民,都算是小康生活了。 这种吃饱还不是两菜一rou一汤的那种,就是单纯的吃饱。 由此可见,汉末的农民们生活的苦楚。像郭悦这种一天三顿,顿顿吃饱的,恐怕被老学究知道了,会被批斗浪费的。 而且刘翊准备的粮食显然很多,即使是这几百人,他准备的粮食也绰绰有余。 不得不说,所有百姓的表面素质还算不错,即使是放粮,也没有拥挤,但是几百号人堵住了刘家大门,总归是不好。 “子正兄。”郭悦左看看右看看,结果在大门前看到了刘翊。刘翊正站在桌子前主持放粮,而他的面前,则是围了一圈的商人们。 明显刘翊是听不到她的喊叫了,郭悦无奈,只得挤进了人群,借助自己的小身板在人群的夹缝中穿梭,最后跑到了刘翊面前。 “子正兄。”郭悦挤进人群一直到刘翊身旁,刘翊也才刚刚发现了她。 一直被商人们缠身,而刘翊本身是一个老好人,也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商人们,所以一直无法脱身。 “靖节姑娘,有什么事吗?”正好趁着郭悦来了,刘翊连忙给郭悦打眼色。 郭悦自然明白,说道:“有些私事,子正兄可否跟我来一趟。” 刘翊连忙点头,两人走出人群,走进刘家里面,刘翊才问道:“靖节姑娘有什么事吗?” “还不知道子正兄多长时间放一次粮?”郭悦问道。 刘翊倒也没想什么,回答的很干脆:“每个日耀我都会放粮。” “哦。”郭悦点点头道:“那不知道子正兄有没有想过和官府合作一下?” “合作?”刘翊纳闷,“我放粮的确是经过官府首肯,不过我一介士人,何谈和官府合作?” “子正兄如此帮助百姓,我相信应该不仅仅是大公无私的举动吧?”郭悦倒也不客气,直接挑明话题,“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子正兄既然看不上名利中的利,那么看中的也应该是名了吧?” 刘翊没想到郭悦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点头道:“的确,世人皆被名利所扰,我刘翊也的确好名,不过像如今我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百姓之好,并未有任何偷鸡摸狗之事,所以我刘翊博得的名声自然是问心无愧。” 郭跃点头,既然说实话那就好,要是换成曹cao,指不定还得谦虚两句装装样子。 “我这里倒是有几个办法能够让子正兄的名气更加传播,不知道子正兄愿不愿意听一下?” “愿闻其详。” 刘翊没有什么坏毛病,该问就问,该听就听。 “首先一点,子正兄应该知道我大汉的钱财主要来源吧?”郭悦问道。 刘翊回答:“知道,我大汉的财政收入包括田税,关税,算赋,口赋,更赋,户赋和平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