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闲暇时光 (第1/2页)
木城位于龙潭乡西南方向六十多里的地方,这是毕卡族人主要的聚集地之一。沿着巍峨险峻的南山往西走过去便可见一块广袤无垠的大平地,这平原方圆足有四十多里,看上去蛮大的,是这山区里最好的一块地。这里尽是肥沃的良田,土质之好让不少人垂涎三尺,不过这些好地大多数是公家的,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再怎么厉害也没办法拿走。自西向东的黎水河流经这里后因地形因素转为由北往南,直到流出了木城后才恢复东西走向往古腊流了过去。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在黎水对岸的远处隐隐浮现着不少雄伟壮丽的群山,那些山脉为云雾所缭绕着,在感觉上的确是要比这边的山高出了那么一截,就好比这边是一楼的话,那边就是二楼。的确如此,因为那边可以算作是高原的地盘,虽然距离真正的高原还有更长的路程但是从位置上明显要高了不少。从黎水东岸往西望去,天气好的话可以隐隐约约瞧见在雄壮的群山前有一个颇有险要的山口,那儿便是教场关,这是襄莱西部著名的三关之一,其他两关分别是充市的花园关和鹤城的九渊关,从教场关过去便可到达乔市等高原南部的地区。 当初赛族在高原上兴起之时制定了扩张的大战略,其东路军下高原后便以木城为主要据点屯田练兵为夺取黎水以东的地区做准备,所以这个险要的关隘便被称作为教场关,木城附近那一望无垠的沃土在那个时候就被征为公田生产战争所需之粮草。得益于木城关键的地理位置以及富饶的水土,这支东路军很快变得兵强马壮,他们顺黎水而下夺取了古腊,继而攻占了当时的襄莱,接着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灭掉了普江流域的各个国家,往东兵临庸直拉卡山下。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军由刚开始的木城一地到建立起了一个幅员辽阔的襄莱王国,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后来襄莱为了走上自己的道路就不得不脱离宗主国的束缚,面对气势汹汹的高原大军木城再一次发挥了他的突出作用,凭借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教场关与富饶的粮草供应,让高原大军只能在关前望洋兴叹,从而保障了襄莱的安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化解王国的危机。再后来高原帝国因为日渐衰微而解体,其主体部分和襄莱合二为一,并为一家。自此王国西面的威胁终于解除,所以教场关的使命基本上完成了,其地位渐渐被其他关隘所取代,木城也随之衰落下来,从以前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变为地级山区治所。不过其军事战略地位一直都不可取代,这里历来都是屯田练兵的地方,一方面高原虽然早已归属襄莱但是其自治权力非常大,有时候简直就是国中之国,这不得不要加强防备。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样做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毕卡族等其他民族,这儿民风淳朴,民性剽悍,千百年来闹出的幺蛾子可不少。如今这里驻扎着一个师的兵力,不过这不是作战部队,只是保安性质的二线部队,毕竟襄莱所有的一线部队都在东边打仗,其长官是臭名昭著的黄鼎。 木城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街道位于黎水东岸的木家山下,这木家山只是座小山,最高的地方不过二十余丈,山上有一七层的宝塔,此塔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全身皆为木制,没有用到一个抓钉,全部是用卯榫连接起来的,其构造之精湛确实令人叹服。这塔是木城的地标和象征,耸立在木家山上的他见证了五百年里这座古城的一举一动。木城的规模算不上大,相当于四个临江的大小,和古腊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这个地方和临江有些相似,都是属于水运的货物集散地,从黎水上来的商船如果是要前往乔市等南部高原的地方就在这儿停船靠岸,把货物卸下来后改由马帮经教场关将货物运送至高原。同理,从乔市等地运上来的货就在这儿商船输往外地。有些商旅走的是鲁江水运,到达水运终点临江后改走旱路,不过凡是前往高原南部的都是经过此地。另外黎水要比鲁江宽得多,水运也较之繁忙,所以这儿的货运规模要比临江大出不少,走临江的商旅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要去高原南部的,绝大多数去的是充市乃至于北部高原。其实从木城也可以到那些地方,这里并不是黎水货运的终点站,顺黎水而上可以达到充市,再从那里改旱路前往北部高原。只是往下的水路不好走,没有途径临江,龙潭那条旱路来的快,所以来往于两条路的商旅基本上是对半开。 作为毕卡族的聚集地木城当然是充满了浓烈的民族风情,虽然赛族确立的统治已有千年之久但是毕卡族并没有完全被同化,反而还成为襄莱文化圈里颇有特色的一部分。这里算的上是西北山旮旯里的大地方,融合了毕卡族和周围其他几个少数民族的精粹,成为一座别有风味的城市。木城说是一座城但是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大寨子,城里全是古风古色的传统民族建筑,就算是有钱人家的大院子也保持着古朴的风格,没有搞出一番较大的修葺出来。这样看上去虽然是残破了一些但是会有一种nongnong的味道,一旦品尝到这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