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一章 运河 (第1/1页)
“呕——”关中汉子没有乘过船,站在运河上的漕船上,呕吐起来。 一千多人里面,只要四百人没有晕船,但也两脚发软,没有战斗力了。 李承乾站在船头,心情有些沉重,在岭南海运是主要机动方式,坐不了船可不行。 今后要多加训练了。 李承乾没有晕船,或许和他善于骑射有关。 河上舟船来往,绵延数百里,大半是运输税赋的漕船,还有向北方输送军粮的粮船。 在通济渠上航行了半个多月,才到达淮水,接下来就要从淮水入邗沟,再入江南河到余杭,转钱塘出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看着水面的波涛,李承乾不禁感慨起来,大运河的作用毋庸置疑。 隋王朝很不幸的成为了为王先驱的角色,所做的一切都成了大唐帝国的养料。 “大王何出此言,炀帝暴虐,天下苦之久矣。”中书舍人反驳道。 “暴虐在何处?魏公修隋史多有不实之处,”李承乾笑了笑,左右无事就和舍人谈了起来:“杨广修运河,建洛阳,征高丽,定江南,伐突厥,破河西,汉武之功也不过如此。” “夫政宽则人慢,政急则人无所措手足,杨广施政太急了,天下百姓不能跟随,民不悦口无食,身无衣,不反何为?” “这……”舍人无从辩驳,杨广的每一项功绩都清清楚楚的展现在面前,如今洛阳还是杨广修的,大运河也是如此,今上即位以来,伐突厥破河西,现在又要征高丽,和隋炀帝的作为简直一模一样。 “为政,缓急之间最是难以把握。”涛涛江水就在面前,倾覆之险,可比坐在庙堂上谈什么君如舟民如水直观多了。 “谢大王教诲。”刘衡拜道。 不论李承乾为何说这些,但自己听了就是承了情,十七年的太子,每人怀疑李承乾的执政能力,久居朝堂,刘衡知道李承乾说的是正确的。 ………… 船行十数日,到了余杭。 河边上来往船只连绵不绝,商贾、官吏,经由运河输送粮草货物不计其数。 “下官扬州长史徐宇见过大王。”扬州长史在余杭迎接李承乾,过境的王爷由长史迎接合乎礼制。 “免礼。”李承乾微笑着说。 没有在余杭多待,李承乾就到了钱塘。 钱塘湾里楼船、粮船密密麻麻的停泊在码头上,桅杆上挂着唐字大旗。 李承乾知道这是用来对付高句丽的战船,同时还是当今天下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八牛弩、抛石机、拍杆乃至近战的钩索整整齐齐的安置在船上。 战船自从三国末西晋灭吴中国就有了修建经验,时至今日已经四百多年。 南北混战,战船当然不会停滞不前,布局当然比起西晋的楼船合理了许多。 “上船吧!”看着面前的艨艟巨舰,李承乾眼里流露出渴望。 巨舰大炮是男人的浪漫。 没有几万吨的钢铁巨舰,只能用木船充数了。 幸好前世自己做过木质战船手办,结构一样,唐代的技术应该能够造出来吧。 近一千五百上了三十艘船。 每艘船上人数不多,也是大唐船多,随随便便就能抽调出几十艘大船来。 夜,秋风微微凉。 扶着女墙,李承乾看着满天星斗。 “那是北斗星……”馨儿拿着熊皮大氅披在李承乾身上,不过身高差太大了,纵使馨儿跷起脚尖也没有办法批上。 “给孤吧。”李承乾笑了笑,伸出右手。 “诺。”馨儿把大氅递给李承乾。 李承乾坐在旗舰上,看着夜空。 在其他船上的将士就没有这么悠闲了,手里拿着弩,练习着射击。 犹豫李承乾的要求,洛阳武库的司马把弓箭换成了弩。 弓箭手训练不易,而且唐时弓弩技术十分发达,运用强弩是足以抗衡弓箭的。 “放!”薛仁贵手里提着强弓,他没有用弩。 毕竟薛仁贵善射的故事李承乾从小就听祖父讲。 “嘭!”“扑通!” 声音各异,有的射中了靶子,有的直接射进了海里。 得益于五个月的训练和高营养的伙食,夜盲症没有在王府军身上出现。 “放!”弩列数阵,次第轮放的战术,早在秦汉就出现了,第二排的士卒同时扣动了弩机。 箭矢在弩臂的强力下射了出去,狠狠地扎进木板。 “拉——”船上不大,只能容下两排人,弩箭当然不会回收,现在用的这些还是在钱塘拿的,大多是武德年间甚至是大业年间造的,上了战场不敢用,只能用来训练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