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3章 做衣服 (第1/1页)
甄有钱这边卖煤炉的计划还是失败了。 他找了几户有钱人家,做了市场调研。 煤炉倒是好卖,五两银子对这些人家不算什么。 关键就是煤球的价格,唐正也没有进行过市场调研,定价一两银子十个煤球。 十个煤球也就是烧一天的事情,一个月算下来要三十两银子,顶得上十几个佣人的工资了。 没人会那么傻,花这么大的价格去烧煤球。 尽管他们承认煤球确实方便,可昂贵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 唐正受了伤,不方便出宫,甄有钱就写信给他,说明了煤炉的情况。 他提议降一下价格,比如一两银子五十个煤球甚至更多。 这样的话,寻常百姓也能够接受,不然这个煤炉子很难打开市场。 唐正自己算了一笔账,除去制作打球机的成本和场地的成本不说。 顾一名工人,每个月三两工钱。 一名工人按少了算,一天打五百块蜂窝煤出来。 顾十个人,一个月的产量至少十五万块。 一两银子五十块的话,一个月能卖三千两银子。 听起来利润很不错……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煤的成本。 京城外就有一座煤山,算是朝廷的官营煤矿。 剩下的都是民营的小煤矿,宣朝对于煤矿业对染管理严格,但是也允许民营煤窑的存在。 不过要到朝廷进行报备,而且还采取了高额赋税制度,民营煤窑,开采的煤,十分之三要上交给朝廷。 而宣朝现在存储了大量的煤,基本上是打算全都用于冶铁产业。 唐正的想法可不仅仅是眼前的蝇头小利,他更加看重大量烧蜂窝煤以后,剩下煤渣的用途。 古代人不懂煤渣可以混合成建筑材料的科技,可唐正懂啊。 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 有句话叫做要想富,先修路,唐正就想着当民间大量开始烧煤炭以后,朝廷回购煤渣,用于修路。 宣朝的路面,除了大城市是青石板路以外,出了城全部都是土路。 一旦下雨就会泥泞不堪,耽误行程。 等修了水泥路面,就可以改善交通,加强各地百姓之间的交流。 经过一番思索,唐正让工部尚书过来了一趟,询问了宣朝煤的储量。 工部尚书的回答吓了唐正一跳,宣朝现在年产十万吨煤,储量一百多万吨。 细想下来,这样的情况倒也在情理之中。 唐正记得,在华夏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煤廉价于柴的情况,说明那个时候,全国已经大量产煤矿了。 而清朝洋务运动开始,有了机械代替手工,煤的年产量高达数百万吨。 毕竟宣朝的国土面积在这里摆着,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嘛。 于是唐正就跟工部尚书提出了自己要建设煤球厂的想法。 价格暂定为一两银子一百块煤球,唐正的想法是推广到民间,而不是只针对富贵人家。 人是有惰性的,汽车出来以后,想要走路的人越来越少。 外卖出来以后,出门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烧蜂窝煤也是同理,有更加方便快捷的蜂窝煤,谁还愿意再去费功夫烧柴火呢? 按照计算,一吨煤兑上黏土,再扣除损耗,差不多可以产一千块煤球,毕竟唐正这个煤炉烧的是小煤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