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7章 大奇迹日之馄饨谈 (第1/1页)
“影帝”小七主演的这出“糙哥救帅哥”的大戏,钱公子是从头看到尾,一点都没落。如果立马让钱公子写篇“观后感”的话,以下这些词是肯定会用上的:惊讶、不解、感佩、激动、唏嘘、惊叹、兴奋、解气、不耻、欣喜…… 当钱公子和文先生立于窗边向下张望的时候,正赶上小七那一声爆喝。 而后,当小七旁若无人的走近那男孩时,文先生轻声说了一句:“少主,其实用不着钱三儿几个下去……” “嗯……这份从容,颇为难得。”钱公子赞道。 当看见小七,极为突然的把领头泼皮踹翻在地时,钱公子问道:“小七的身手如何?”显然,钱公子对武技一道并不在行。 “高明!”文先生毫不犹豫地答道,接着又解释道:“不论出手的时机、身法、腿功、还是力道,无一不是恰到好处……没有十来年的浸yin,是很难做到的……莫公子小小年纪能人所不能,殊为不宜。” 钱公子理解文先生的话,这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小七拥有与之年龄不相符的身手。他点点头,又问道:“比你如何?” 文先生被问得一愣,显然没想到少主会问的如此不讲究,但并有表露出任何不满,因为他知道少主这样问必有所图。略微思索了一下,答道:“寻常状况下,对付莫公子这样的好手,在下自信手到擒来……但如果是一些不寻常的环境下,就很难说了。” 钱公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文先生,笑问:“何为寻常,何为不寻常?” 文先生笑了:“寻常,指的是擂台比试……不寻常嘛,就是指擂台之外的状况。” 钱公子一听,也乐了,笑道:“这话说得还真有趣……也就是说,其实你并没把握赢小七!” 文先生面色一正,沉声道:“是。” “理由?” “在下从莫公子他们靠近桌边开始,就一直暗中戒备这一群人……但又见他们中还有几个小毛孩,且个个神色坦然,并未有何不妥之处,所以下属也就没采取必要的行动。”文先生道。 钱公子点了点头,文先生继续道:“后来,就听见莫公子赞美您的眼睛,我还感到有些纳闷,最后才得知,原来他是变着法儿的想弄碗馄饨吃……”文先生说到这儿,不禁笑了,为了吃到一碗馄饨,莫公子竟会用下如此心机,当真是个妙人。 “呵呵,小七确实很有意思!”钱公子也乐了。 “可问题偏偏就出在这儿!”文先生严肃道。 “哦?” “从刚才莫公子的话语中,在下推断:莫公子一行人是第一次来‘五彩’楼,肯定不知道‘五彩’楼有午后打烊的规矩,所以才直接导致了,来了之后无食可吃的局面。而且,在下可以断定,莫公子一定是在楼下碰了钉子,从而才上的二楼,想看看有什么机会,让他今日能吃上馄饨。这也从刚才莫公子和掌柜子的对话中,得到了印证。” “嗯。”钱公子点点头。 “直截了当地说,莫公子在见到您之前,还没想到用什么法子,能吃上馄饨,直到您抬头和他说了一句‘请便’,他这才忽然有了主意。随后,莫公子就开始赞美您,从而最终吃上了‘五彩馄饨’……这便是莫公子的厉害之处。”文先生继续道。 “厉害之处?”钱公子有些不解。 “是的,少主……能在一转眼的功夫,从没有机会,到巧妙的制定对策创造机会,最终得偿所愿……这难道还不厉害吗?”文先生解释道。 “我说老文呀,吃个馄饨都被你说出这么多门道来,你还真是个有心人……”钱公子调侃道,“可我最后要是没帮小七要馄饨,他的心思不就白费了,这也称得上厉害?呵呵!” “少主……结果是,您不光为莫公子要了馄饨,而且还要足了一百碗……”文先生执拗道,可随后又觉得有些不妥,补了一句:“就算莫公子最终没有如愿以偿,可也结交了您这样一位天下无双的朋友,那绝对是莫公子最大的荣幸!”后面这半句话,纯属是拍马屁,而且还是如此的赤裸裸。以至于多年以后,文先生在由他亲自撰写的,千城史上赫赫有名的《馄饨谈》一文中,都删减了这一句。可见,他也觉得,这话说的实在是太谄媚了。 钱公子被文先生头句话噎地够呛,直到听完后半句才好受了些,但还是没好气的问道:“说的倒是不错……可你说了这么半天,我怎么没听出和武技的高下有半点关系呢?” 文先生一笑,答道:“少主,在下方才所说的,的确和武技的高下没有直接关系……在下对自己的武技很有信心,单纯的比试,莫公子绝对不是在下的对手……但您要知道,除了擂台比试以外,其他的争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很多,并不是单凭武技的高低就能定胜负的……就像两军对战一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俩人的对决也同样如此,时机的把握、环境的利用、临敌的经验、应变、洞察力等等,每一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决定最终的胜负,或者说是判定生死……”顿了顿又道,“……而莫公子在这些方面,实为出类拔萃、高人一等,在下自愧不如!所以,在下才坦诚的向您说明,并无把握赢莫公子。” 钱公子静静地听完文先生的话,思量了一会儿,缓声道:“文武,你果然人如其名,文武双全,难怪父亲把你送到我身边……不错,你确实不错。” “少主缪赞了,在下愧不敢领。”文先生文武急忙谦逊道。 钱公子笑了笑,又问道:“其他的我都可以理解,但你为何说小七的‘临敌经验’也比你丰富呢?”照钱公子的理解,以小七十二三,最多不过十三四的年纪,怎么也不可能比文先生这个二十来岁人的“斗争经验”更丰富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