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贵人相助 (第1/1页)
时势造英雄,商场如战场,识时务者为俊杰。开店,口不狠,心不冷,是当不得老板的,认人不认钱,谈义不谈利,也是赚不到钱的。 在商人眼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仇家,只有永远的利润。譬如袁秋华和蓝火莲的关系,既是闺密,又是合作商,既是上下级,又是买卖方,连锁超市开到哪,连锁早餐店也开到哪,非左邻即右舍,相隔不超十米远。早餐店的货物采购和食材配送,由超市承包,先送货,用完付款,过期退货,低劣退货,且价格低,速度快。超市员工的免费工作餐,由早餐店承包,一月一结,不满意不签单。如此互通有无,生意兴隆,互惠互利,财源滚滚,算账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却仍然分文必争,丝毫不让,但人情来往中,又一掷万金,出手大方,资金短缺时,又一借百万,慷慨解囊。真所谓,好伙伴,明算账,公利归公利,私谊归私谊,也是互助友爱了。 譬如“霁岚轩”的综合使用。袁秋华利用文物级庭院幽静之境,屋宇精致之雅,在游廊,桥廊,亭台,花间,池衅,摆放古董级八仙桌,太师椅,聘请外籍厨师,港式茶点师,海式调酒师,开办了“瑞徕”茶餐厅,主营西餐,兼顾早茶,下午茶,晚上是酒吧,卖鸡尾酒,扎啤,冰饮,咖啡,奶茶,但背景音乐不嘈杂,只放轻柔舒缓的纯音乐,墙壁挂上名家的书法条幅,书写金句警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启功的小篆,“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是大奇的狂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韶华的大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清源的行书。场地宽阔,空间敞亮,环境优美,清爽,洁净,幽静,风雅,给人一种不染社会尘埃,不沾人间烟火之感。 开业那天,不挂招牌,不悬汽球,不竖彩棚,不张灯结彩,秘不发贴,不晏请宾朋,只邀请裕华公司的合作商“来凑凑热闹”。但不知是何方走漏消息,李氏集团在省城的总经理来了(偿还了车祸时二人欠集团的医药费,小李子即辞去省区总代理人之职,专心投寄演艺事业,小有名气后,反哺集团,成为形象大使,及代言人)。小李子的经纪人带着造型师来了,公司总裁的助理来了(香港裕华公司挂靠在集团名下,虽然业务往来频繁,却不是总公司与分公司的直属关系),省长的夫人携公子来了,市委书记的夫人,生活秘书来了,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到了,地方政要派属下,当地乡绅自露脸,商界头面亲来,文化名流到场,开发区,乡委,村委首脑莅临,部门机构派干将,县直单位派代表,纷纷登门祝贺,花蓝摆成长龙,烟花响彻云霄,门前车水马龙,厅堂磨肩接踵,宁静的庭院一时间,喧闹如街道。 尤其是合作商皆造势,大老板呼小老板,新朋引旧友,坐贾携行商,豪华轿车接踵而至,厂长领心腹坐厂车,经理带白领坐专车,他们邀请的鼓乐队,曲艺班,歌舞团坐包车,车辆纷至沓来,他们兴师动众,敲锣打鼓,隆重庆祝,唱歌跳舞,助兴助威,送匾送画,添光加彩。吉日里,“霁岚轩”人头攒动,人声沸腾,人气爆棚,热闹若市,轰动空前。 造型师给袁秋华梳公主妆,眉心点朱砂痣,眉梢绘梅花瓣,眼角贴金箔,耳鬓描彩虹,打开带来的衣服箱,将她扮靓,翻检携带的珠宝匣,把她饰贵。她穿粉红锦缎旗袍,着天蓝毛茸昵大衣,披雪白云貂围脖,蹬乳白高跟鞋,戴钻戒,套金手镯,佩“猫眼”南非钻石吊坠铂金项圈,打扮得雍容华贵,端庄大方。她发髻高盘,凤钗斜插,头翠贴鬓,水滴状“鸽血红”巴西碧玺耳环垂左右,甫一出现,即震撼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裕华公司的注册地在香港,小李子是法人代表,即董事长,公司总裁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究竟是何方神圣,袁秋华无缘得见,因为感情牵扯,小李子顾及她的感受,凡是指示都由他亲口传导,沟通释惑,消弥抵触情绪,有大动作也是亲自出马,督促检查,助阵完善,属于单线联系。但袁秋华从总裁幕后遥控,大局把关,拾遗补漏,做生意的手笔,便能够看出,不仅头脑精明,行事冷静,睿智剔透,且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其道行,见识,品位,学养,皆在小李子和自己之上。 是日,袁秋华身为裕华公司在县城的总代理,作为“瑞徕”茶餐厅的东道主,她出面主持接待,微笑如仪,双手合腰,身稍微一躬,行万福礼,致欢迎词:欢迎诸位光临,感谢各位捧场。鄙人浅薄,妄自营业,贻误之处,望前辈不吝赐教。陋室污眼,幸喜院内空气新清,各位贤达尽可随意逛逛,边吸氧,边指导,鄙人洗耳恭听,必改善之,盼奇谋良策成全之心,有如大旱之盼甘霖,落难之盼贵人!众师之举,必时刻铭记,不敢忘恩,尽力而为,报答一二! 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上前一步,拱手作揖,回礼,复答谢辞:高手会隐身术,民间藏龙卧虎呵,袁女士秀外慧中,为人谦恭有礼,做事文明文雅,不愧是才女兼美女。(同感的,鼓掌啊!)三分外貌,添七分内才,魅力则是十分了,恰合古人之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雍容华贵是淑嫒,本县范围内,您若逊居第二,没人敢诩第一!(同意的,掌声响起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滩上,吾等名存实汰,若再好为人师,岂不贻笑大方!(本人不才,献丑了,说得好呢,要鼓掌,说得不妥呢,也要鼓掌,给个台阶下嘛!) 耍笑逗乐,亦幽默风趣,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袁秋华风姿绰约,气宇轩昂,玉立在廊前首级台阶上,向下俯视着,跟熟人打招呼,呼帅哥唤学弟,听生人自我介绍,尊前辈敬后秀,客气寒暄,款言相待,周到应酬。 省长夫人和公子,由蓝火莲专职负责接待,径直引入贵宾室,与众隔开,单独就坐。袁秋华抽空进来问候,与三婶叙家常。70年代,袁父是省城的“黑五类子弟”,按当时政策,必须上山下乡当知青,与其去省内其他毫无根底的陌生农村,就不如回袁氏老家落户,这样便来到富水湖畔的瑶山插队。他在老家与袁母相识,成家生子,恢复高考第二年,考上武大新闻系,因为家贫儿女多,经济拖后腿,未能如愿去上大学。后来,又有知青子女可以回城一个的政策,袁秋华就回到省城,落户在三叔家。那时候,袁秋华只是初中毕业生,三叔只是市直机关的办事员,没有办法解决袁秋华的就业问题,恰在此时,三婶怀孕不能上班,经济窘迫,请不起保姆,袁秋华便在家悉心照顾三婶,直至堂弟上幼儿园。再后来,袁秋华一边在国棉四厂当挡车工,一边就读职工夜校,拿到职高文凭。之后,下岗待业,去了南边。三叔一家与袁秋华的感情,自是非一日之暖,彼此牵挂和照顾,视同一家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