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96 朝堂众生相 (第2/2页)
是蔡京,就想确立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对张邦昌和欧阳珣也主动进攻:“张相公和欧阳相公对此事怎么看?对北方边境形势可有了解?” 蔡攸这个提问很有针对性、也很坏,听上去好像没毛病、就是顺着这两封边境急报来问的,但‘对北方边境形势可有了解?’这句问话却很不好回答。 试想着两个新面孔文官,哪里会知道北方边境形势?可你作为最高层的领导,‘我不懂、我不知道’这种话是不能当着皇帝和同僚的面说出来的,何况你是第一次参与核心机密会议? “圣上,微臣认为金国以微小部落偶然得势,且颠覆辽国不久现、残辽反抗势力并未彻底清除;金国并无多余国力进犯我大宋。” 张邦昌没有理会蔡攸的‘控场’,直接向作揖行了一个儒礼、讲出自己的见解:“另外我大宋与金国盟约并未解除,女贞人对中原物资亦多有依赖,短时间内应该无需顾忌燕北安全。就算金国对我中原有所图谋,恐怕也得积蓄十年国力之后了。” 张邦昌根本没把蔡攸放在眼里:在这个场合,你我都是新人、而且都是正二品;皇帝能提拔我到这个位置,自然是对我有所看重。你一个狗仗父势的衙内、二世祖竟然也敢大言不惭在这里指手画脚? 他对宋徽宗回禀的这番话,基本反映了全体文官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儒生的世界观只能达到这个水平,至于‘国际视野’这种东西:不存在的! 张邦昌后来在靖康之变大事件中的所作所为,造成了大宋的惨痛损失;他也无颜面对家乡父老,索性破罐子破摔向女贞人投诚了。 事实证明,能混到最高层的人物,都不是吃素的! 蔡攸在张邦昌这里碰了个软钉子,皇帝面前,却也发作不得,他只好厚着脸皮称赞:“张相公好见识!” —— “圣上,微臣附议!” 这个发话的欧阳珣与唐朝楷书名家欧阳询读音都一样,也是一个艺术家。没办法,宋徽宗赵佶的用人思路是一贯的、是务虚而不讲究实干的。 “张相公讲的非常好,但微臣以为‘国不可一日无防’!即使金国在边境的调动是在清剿残辽反抗军、不是针对我大宋,但我国新复燕地尚未彻底掌控,有必要加强河北边镇武备。我愿替圣上巡视燕地一探虚实,顺便也可督察幽云诸州民情、军纪。” 从欧阳珣这番话来看,他虽然也和儒生群体一样迂腐、以为蛮族女贞威胁不到中原;但他不肯舒舒服服的待在京都享福、却主动要求不辞劳苦的去巡视燕山,这绝对算得上是个心怀江山社稷的忠臣赤子! 在原历史上,靖康之变后,欧阳珣和李纲并肩作战;最后被投降派陷害,死于女贞人的酷刑。 如果赵佶能听取欧阳珣的建议,让他走一趟幽云十六州,那大宋的结局很可能完全不一样。 “陛下、万万不可!” 一听称呼陛下的,就知道这个人是老臣;因为只有张邦昌和欧阳珣这两个新人京官才会称呼赵佶为‘圣上’,像蔡京、童贯、高俅这一辈的元老都是正式场合称陛下、私下里称皇帝赵佶为‘官家’。不过称呼皇帝‘圣上’和‘陛下’都是正确的、符合礼仪的。 副相王黼的发言总是急切而抓人眼球:“陛下,本来我大宋与金国还相安无事;可您要是准了欧阳翰林去燕地巡查,必定引起金国的疑虑、造成外事纠纷!” 他是和蔡京、高俅、童贯一届的常*萎,本来以为蔡京隐退之后自己这个副相自然扶正,没想到皇帝却提拔上来好几个新人,他实在忍不了。 现在王黼就是要‘为了反对而反对’,必须让你欧阳珣不能如愿! 要达成这个目的,王黼还得想办法说出点道理:“陛下您想想,我大宋朝廷是极少会派正二品的京官巡视边地的;以前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几乎都是要与邻国开战才派遣去的。所以,我们决不能作这种让盟友误会的举动啊!而且京官不得随意出巡地方、虽然并非法规制度但却已是惯例,这也是祖宗为了防止内外勾结反叛的教训,微臣就算出言得罪了欧阳翰林、遭同僚排挤也在所不惜!如果陛下答应欧阳翰林的巡边动议,微臣就死谏不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