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洋天下_【181】河译风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81】河译风尘 (第1/1页)

    013-07-31

    岳峰知道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化名河”。

    自己目前就和这几个秀才畅游在秦淮河,十代繁华秦淮河,秦淮河古称淮水,名“龙藏浦”,全长约110公里,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历史上极富盛名。相传楚威王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一提起秦淮河,无论是谁一定首先想到的就是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

    于是岳峰看看各位兴致正浓自己刚好利用自己来自未来的学识好好地给这几个秀才上一堂生动的风尘女子的故事。

    他便说道:“古往今来无数人sā客都不吝笔墨来评价和议论风尘女子,而这系风尘女子又都是谁呢?唐朝诗人杜牧曾有《泊秦淮》一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4,隔江犹唱后的庭花。”岳峰一边说一边处境生情说出了杜牧的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的庭花,一首杜牧的《泊秦淮》最能表达世人对于秦淮河畔女子们的看法,但谁又知道,在这看似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之地,也有值得世人去赞叹、欣赏的烟花女子,这倒正应了“仗义每多屠狗辈,由来侠女出风尘”一说,她们在诗词绘画上有极高造诣,她们对爱情友谊十分忠诚,她们面对国破家亡之境仍能保持民族气节,她们就是秦淮八绝。

    这不仅是岳峰自己此时的一种感觉,更有着岳峰来自二十一世纪翻眼看前世的一种熟知,秦淮八绝出自明末,而现在还是明朝中叶,听起来还很遥远,可这个时候岳峰不得不提起他们,不论这几个秀才是否能听懂,又或者一点都听不懂,可里边的故事,岳峰知道会让他们此次的画船出行别有一番风味。来到这里,想到她们,触景生情或许商女也知亡国恨。

    “每当到贤弟,也喜欢这首诗,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sè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ing,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的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ing巧,于此可见。”一直以来就特别喜欢唐朝诗词的唐一凯滔滔不绝的给大家阐述了一下此诗的意境,让大家更有了一翻理解。

    “一凯兄,学识确实惊人,在诗词上的理解确实胜人一筹,小弟不才,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唐朝贵族、官僚、豪绅。《后的庭花》,即《玉树后的庭花》,据说是南朝荒in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sè。“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的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唐朝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sè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年龄最小的张大年也凑上前去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岳峰没想到眼前的二位竟然唐朝杜牧的诗句理解的如此到位,从这里岳峰也看出了此次参加江南贡院的乡试竞争非常的激烈,如果不全面准备,积极备考,搞不好此次就会名落孙山,打道回府,哪自己又不得不重新抄起旧业,这显然是岳峰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景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