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生孙当如小叶青 (第1/1页)
温仕韬拉回思绪,朝叶青笑笑,道,“当年那位坚决站队西医的文坛巨匠。 从小就牙痛,经常牙龈出血,试尽了《验方新编》中的诸多验方,可惜束手无策。 后来有位中医师告诉他,他的病是牙损,难治得很’。 有一个长辈斥责他,说他因为不自爱,所以会生这病的。 那位巨匠后来去到东瀛求学,寻牙医诊治。 牙医诊断为‘牙石’,刮去了牙后面的所谓“齿袱’,牙齿就不再出血了。 花去的医费是两元,时间还不到一小时。 但后来,那巨匠归国后,翻阅中医医书时,忽而发见牙齿是属于肾的,“牙损”的原因是“阴亏”的学说。 那一发现使他感到触目惊心,也才顿然悟出原因,所以他因为自己医不对症,对于发文抨击中医,坚决站队西医,而心生愧疚。 后来,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原来是一个乌托邦的美梦。” 说到此处。 温仕韬神情落寂,忧国又忧民,“中医与西医,总是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把糟粕和精华一起丢弃啊!” 叶青点点头。 那位巨匠,于中医,生出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那是他没有真正认识,了解中医。 对于那个时代的精英人士来说,他们大都菲薄中医,也不是他们的错误,那是他们没真正认识了解中医。 中医学在华夏传承几千年,近现代,统共才多少年? 妄自菲薄中医学说是糟糠?不科学,该屏除? 那可是老祖宗传承了几千年的宝贝啊! 可怜,可叹! 真正了解过‘中西医之争’,叶青也有些明白,恩师齐百草为何会在‘一人败尽西医师’名扬华夏,正是意气风华时,却选择归隐山林。 恩师,是对那时候的世道,失去了信心啊! 老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不外如是! 中医,西医,各有优劣,至于孰优孰劣,留待后世说。 在深城大学的图书过,叶青看过很多关于西方医学的著作。 在他看来。 中医和西医,缺乏很多的共识,即对一个概念、定义双方的理解很少有一样的,如果没有前提共识,根本就没法融合。 现今时代,不少人提出把中医纳入科学体系,这其实根本就不可能,两者本身就是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方如何把另外一方纳入其中呢? 中西医之争的根源在于两种认知体系的不同。 如果继续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 叶青静心想了想,酝酿好腹稿,眯眼笑笑,道,“如温爷爷所说的几个关于中西医之争的事例, 在西医看来,人体的内脏器官就只是负责身体机理运转的器官, 牙齿就只是牙齿,心脏就只是心脏,肾脏就只是肾脏。 西医临床上,牙疼了就拔牙,心脏坏了,就切掉换一个,腰子坏了,就切掉换一个,肝儿坏了,就切掉换一个。 总之,西医在临床上治标不治本,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西医疗法也有其可取之处!” “而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不仅仅只是供人体机理运转的脏腑,各有对象的五行之学说!”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黄帝内经》有云: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rou,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中医学认为,人是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而阴阳五行学说,只是浩瀚中医学说的一部分。”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