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三章 抉择(求订阅!) (第1/1页)
到了一月五日下午,岳云领着前去探查的人马安全的回到了九州城。 岳云回城翻身下马之后,径直来到了城主府。 “启禀主公,幸不辱命,末将已经安全将徐铁柱带回了城中!”岳云向徐浩禀报道。 随后,岳云又把他们在徐铁柱的带路下,成功摸清了山中乱民的底细这一情况,向徐浩说了一遍。 经过岳云他们的探查发现,此次山中的乱民人数不少,估摸着应该有一千人以上。 岳云还发现,这批乱民中甚至还有老弱妇孺。 待岳云禀明了情况之后,徐浩在帅案前沉思了起来。 “去,把柳大人和其他众官员请来议事!”徐浩对着自己的传令官道。 不大一会儿,九州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来到了城主府议事堂。 文臣武将分列两旁,徐浩在上首坐定。 “今日请诸公前来议事,实乃为商议前番朝廷下诏清缴乱民一事。”徐浩说出了今日召集全部人员议事的目的。 随后,徐浩又让岳云把探明的情况说了一遍。 众官员和武将听了岳云的介绍之后,都不由得沉默了片刻。 还是柳宗元率先出来答话。 “启禀主公,如若按岳云将军所言,那九州城附近的乱民,可能是逼不得已啊!属下认为,可遣一使者,进入山中,游说乱民投降!若成则九州城也不用出兵,若不成再另做打算不迟!”柳宗元给出了建议。 柳宗元一说完,下面其他的文官就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不知其他大人对子厚的建议有何看法,不妨细细说来!”徐浩眉头一皱,显得有些不悦这些文官的表现:只知道窃窃私语,而不明说。现在徐浩终于知道,为什么老师会讨厌上课时讲小话的学生了。 只见徐浩的话语刚落,礼曹尚书戴岳站出身来。 戴岳向徐浩和柳宗元拱了拱手道:“启禀主公,下官认为柳大人之建议不妥。前番朝廷诏书上的旨意可曾言明:胆敢藏匿乱民者,以乱罪最同处。如果我九州城派遣使者劝乱民投降后,乱民同意投降,又该如何处置他们呢?” “如若杀俘,主公则落得杀俘的狼藉名声。如若不杀,那送他们去到朝廷领赏,劝降一事泄露出去,主公也会落得一个无信之徒的名声。如不杀直接使用这些乱民,更是万万不妥!所以柳大人的建议,属下不赞同!” 戴岳总结分析完之后,退回到了柳宗元身旁。 戴岳作为徐浩任命的礼曹尚书,对朝廷法度和徐浩自身的礼仪,还是比较在乎的。 等到戴岳把这话一说完,其他的文臣就出现明显的两派了:一派就是同意劝降,他们认为劝降如果成功,则可以使九州城的士兵以及百姓免去战争之苦,这一派以陶渊明为代表;一派则是不同意劝降,倾向于直接出兵,以戴岳和岳云为代表。至于柳宗元的话,他则是认为先劝降,不成再出兵。 这时候,文臣或者说谋士的弊端出现了。如果哪位城主麾下文臣极多,而这些文臣又出现了不同看法时,就需要看城主的决断了。 幸好徐浩不是像袁绍那样,多谋而少决。 “诸公还有何看法,都一并说来。若无令人信服之建议,那休怪吾此次要专断一回了!”徐浩听完了柳宗元和戴岳的建议,都觉得他们的说辞不太能令人完全信服,于是开口说道。 柳宗元和戴岳互相看了一眼,随后同时把目光转向了陶渊明和岳云。 这时,陶渊明站出了身来。 “主公认为当今天下如何?”陶渊明没有先直接说自己的看法,反而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今天下不过一乱世尔!”徐浩见陶渊明出来提问,不由得答道。 “那主公可曾忘其志也?”陶渊明继续问道。陶渊明在和柳宗元这段时间相处共事中,已经在柳宗元那里,得知了徐浩当初的志向。 “那初心之志,未曾忘却!”徐浩猜到了陶渊明问的是什么。 “既然主公认为当今天下为一乱世,又有那面南背北的初心之志,为何还需在意那朝廷诏书?”陶渊明豪迈道,好像根本没有把那个向九州城下诏书的朝廷,放在眼中。 “想我陶潜前世因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那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最是瞧不起,顾才有‘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这一美谈。今主公虽说考虑到城主百姓的安危,但我陶潜愿为主公分忧。主公可放心纳降乱民,如果事情败露,我重活一世的陶潜,甘愿为主公背负罪名,去朝廷授首。只求主公如能招降那股乱民,就给予他们一丝生存的机会,这些百姓太苦了啊!陶潜拜谢!”说着陶渊明就要向徐浩施大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