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5章 乐评 (第1/1页)
【杰克谈摇滚】节目的插播广告,花掉了一万五千美元。 由于不是午夜档的垃圾时间,虽然广告费比热门的黄金时段要低一些,但也依然昂贵,达到了每分钟一千五百美元。 这意味着《你好,冰冷世界》的广告只能在这档节目中播放十天。 主打歌永远是专辑宣传的重点,但却不是唯一。 除了电台广告之外,在报纸等平面媒体上的广告,则是在突出主打歌的前提下,兼顾其他三首歌曲。 在这一部分的投入,最大的一笔开支来自于一位资深乐评人的公关费用。 这位叫做沃尔斯-威尔逊的乐评人同样专注于摇滚领域,影响力比几个顶尖的评论家要差许多,出了纽约州就没有几个人认识。 不过在纽约本地,这位资深乐评人在特定的歌迷群体中,还是拥有广泛受众的。 能够在《纽约每日新闻》娱乐版拥有一个长期的个人专栏,就是这位乐评人影响力最为直接的体现。 为了让沃尔斯-威尔逊在专栏中为《你好,冰冷世界》写下一篇评论,EI唱片开出了一张一万美元的支票。 按照北美评论界与唱片公司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收钱写软文广告是十分正常的商业行为,但为了确保评论的权威性,乐评人不会为一张质量很烂的专辑送上好评。 唱片公司同样也不会提出这样不合理的要求。 当然了,拿钱办事是基本的行业准则,乐评人在收下支票之后,无论给出好评还是差评,在登报发表之前,都会送给唱片的发行方审核,只有得到通过,才会正式发表。 如果是一张没有多少亮点的专辑,乐评人虽然也会给出差评,但却会在差评中点出专辑的卖点,以吸引特定群体的兴趣。 比如说,如果单纯的给一张专辑打个低分,唱片公司肯定不会接受。 而如果换一个方式,比如说“这张专辑的鼓点会让你的心脏都震出来,歌词里到处充斥着低俗的F词,主唱的歌声像嗑了药混乱不堪。” 这样的描述,就有很大概率被唱片公司接受,虽然是差评,但却点明了专辑的卖点,对特定的群体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从本质上来讲,北美的乐坛和好莱坞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大多数乐评人比影评人做得更好的一点在于,他们会去听一遍需要写评论的专辑,至少也会完整的听完主打歌。 而大多数影评人在撰写评论之前,根本不会去看电影的内容。 作为一个自认为认真负责的乐评人,沃尔斯-威尔逊在完整地听完《你好,冰冷世界》之后,才通知自己的经纪人,收下了EI唱片开出的公关费用。 在撰写评论之前,还反复听了三遍以上,并且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还要在每写下一首歌的评论之前,再听一遍对应的单曲。 哪怕是在乐评界,这样认真负责的态度也非常罕见,绝大多数乐评人都是收了钱之后,撰写评论之前,听上一遍罢了。 “《你好,冰冷世界》这首歌,旋律简洁而致命,乔治-史密斯的演绎令人惊讶,曲调听似欢快,却隐藏着一抹挥之不去的哀伤。乐队的伴奏也同样出色,用简单的旋律,谱写出一首打动人心的好歌。单曲评分:4.2分(5分制)。” 沃尔斯-威尔逊写下了第一首歌的评论之后,停下了笔,打开CD播放机,继续听第二首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