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教父_第327章 首周46万和25%负面反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7章 首周46万和25%负面反馈 (第1/1页)

    第二个周四,随着新一期《公告牌》杂志发售,榜单也同步更新。c
八c
八c
读c
书,.⌒.o≈

    单曲榜上,《燃烧》专辑的首轮打榜单曲《邪恶女士》排在第十三位。

    而在另一份只收录摇滚类歌曲的北美现代摇滚榜上,《邪恶女士》的排名是第四。

    《深渊》的首周销量还算不错,尽管一周还没有过完,详细的数字也还没有统计出来。

    已经统计出的部分,已经达到了46万张,包含了上周五到这周三的销售数据,以及部分城市周四的销量。

    不过,其中三十万多张,都是在发售的前三天里卖出,接下来的五天里,平均每天不到三万。

    对于一张粉丝向的预热ep来说,这个销量曲线很正常。

    《燃烧》专辑的销售预告已经贴满了零售店的海报广告,只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多数人会选择等专辑出来了再购买,反正ep里的歌专辑里都有,而专辑里有的,ep中则未必会有。

    只有最死忠的粉丝,或者不差钱的家伙,才会每一张唱片都买回去收藏。

    而前者往往会在发售的第一时间掏出钞票,不会等到发行几周才下手。

    环球唱片市场部门对《深渊》的预期也不过是150万而已。

    和销量相比,无论是环球,还是二十世纪娱乐,亦或是乐队,更加在意的都是歌迷的评价。

    即粉丝口碑。

    至于专业口碑那玩意……对于一张在颁奖季没有任何野心的专辑没有任何意义。

    换成是《信仰》,或许还要考虑一下那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的意见。

    《燃烧》唯一要在意的,就是粉丝们的看法。

    不到一周之内,环球唱片、二十世纪娱乐、以及乐队,几乎每天都有至少一场会议,有时一天甚至会有两场以上的会议要开。

    尽管没有浪费时间的xingshizhuyi,每次会议都是直接进入主题,讨论完就立刻结束,但仍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由于要兼顾宣传和录音的缘故,乐队的人从来没有到齐过,甚至有几次压根没有出现在会议室里,只是指派了助理依耶塔-哈森旁听。

    这一次的会议,也仅仅只有罗杰一个人到场。

    胖子和安妮分别去了芝加哥以及洛杉矶,为《燃烧》专辑卖力地做宣传。

    “市场部门向购买ep的歌迷发出了大约一万两千份调查问卷,收回8741份。”

    大卫-斯科塞斯随口报出一组数据:“4752人给出了a和a 的评价,而c及以下的评价只有131。总体而言,《深渊》的口碑非常不错。”

    不同的调查问卷对于评分的标准多种多样,不过大体而言都是大同小异,无论是分级制还是打分制,区别都不大。

    也没有人会在收集意见的调查问卷中加入让填写者感到困扰的复杂规则。

    以最低d-、最高a 的分级制标准而言,a和a 代表“非常出色”,而a-和b 则代表“很好,但某方面有一定缺陷”。

    c 算是“勉强可以接受”,再往下则表示没什么亮点,并且缺陷严重。

    至于d以下的评价,如果哪张专辑在这个区间得到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票数,意味着这张专辑压根就不该被制作出来。

    在b 到a 的这个区间,《深渊》专辑得到了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评分率,其中单单只是a和a 就超过一半。∝八∝八∝读∝书,.◆.o+

    哪怕寄出这些问卷的都是乐队的粉丝,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支持率了。

    数据不能代表一切,但却能说明足够多的问题。

    不到一万份调查问卷,采样范围不算很广,但考虑到覆盖率,已经可以体现较为普遍的观点了。

    至少能够体现购买了这张专辑的大部分人的观点。

    至于没买的……

    需要在乎这些人的意见吗?

    统计调查问卷是一个很费时费力的工作,那些选择题还好说,而涉及到主观的“填空题”,对于统计的工作人员来说就很烦人了。

    例如“对这张ep有什么不满或者建议”这样的问题,问卷上的回答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答案都有。

    在发到每个人手中的报告上,环球唱片挑出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例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歌迷对《深渊》的定价表示不满,认为“太贵了”。

    尽管这个锅实际上应该是零售商来背。

    环球唱片为《深渊》制订的批发价是6美元,建议零售价7.99美元。

    平均每首歌2美元的cd售价,算是一个中等的价格,也是绝大多数歌迷能够接受的数字。

    哪怕是对生活在贫困线附近的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个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在北美,任何涉及到“版权”两个字的东西都贵的离谱,音乐专辑已经算是最便宜的了。

    但有几家连锁零售品牌,摆在货架上的价格却是9.99美元,足足贵了2美元。

    零售商对于唱片的售价有很大的自主权,尽管销售合同中规定了一个范围,但也只是范围而已。

    说白了,我用6美元一张的价格从你手中把cd批发回去,东西就是我的了,怎么卖和你没关系。

    当然,若是发行方足够强势,什么都有得谈。

    但涉及到店铺的打折活动,或者其它一系列促销政策,根本不可能规定一个固定的统一价格,除非全是自己的店。

    “百事达……”

    罗杰犹豫了一下,又闭上了嘴,“算了,当我没说。”

    首先涨价的就是北美影音制品的零售、租赁巨头百事达。

    不过作为几乎垄断了这个行业的巨无霸,百事达的傲慢也是人尽皆知的。

    对好莱坞的大公司或许态度会好一点,毕竟录像带租赁是他们最主要的业务。

    但对乐坛的发行方,百事达的态度就没那么好了。

    “我愿意卖你的专辑是给你面子,别给脸不要脸。”

    大概就是这么个态度,哪怕是对于五大,也同样如此,毕竟音乐专辑的零售只是附带的业务,而不是主业。

    尽管,这样一个附带业务,起码也占据了北美百分之十的实体专辑销售。

    “百事达不可能为我们做出改变。”

    大卫-斯科塞斯摇了摇头,换成是母公司环球影业去谈,说不定对方会答应一些不过分的条件。

    但环球唱片?

    对百事达的影响力太小了,几乎为零。

    和辉煌了近一个世纪的环球影业相比,还不到五岁的环球唱片虽然规模庞大,但影响力相差却太远了。

    在乐坛之内还玩得转,出了流行乐坛这个领域,除了“环球”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影响力可言。

    在几年前,环球影业以约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宝丽金唱片,以此为基础,砸下大笔的美元成立了环球唱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