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9章 价值连城的金矿 (第1/1页)
巡演上的合作只是小事。 对于这次的巡演,无论是罗杰,还是乐队的其他人,都不算是重视。 除了履行合约之外,这次巡演更主要的目的是不要让乐队的巡演中断太长时间。 通常而言,当红歌手和乐队,都是在不断的演出、出专辑、演出、出专辑中循环渡过的。 别说两年没有演出了,就是一年没有演出,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像鲍勃-迪伦这种每年演出至少百场以上,堪称劳模的典范暂且不提,绝大多数北美当红歌手,每年都会有十到五十场不等的演出计划。 低于这个数字,要么是粉丝数量太少,不足以支撑起巡演的需要。 要么是钱赚够了,有隐退的打算。 当然,也有像乐队这样的例外,忙得没时间。 原因无他,罗杰想搬运到这个世界来的歌太多了,光是制作专辑的计划书、录歌、宣传等等,就要占掉相当多的时间,哪还有时间去为巡演做排练? 虽然说小场的巡演不排练也行,演出之前花上几个小时简单地过一遍流程,剩下的就等到演出当天即兴发挥,这种做法其实在乐坛是相当普遍的。 但是这样做,无疑会降低演出的质量,而且降低的不是一点半点。 大部分歌迷不在乎,只要能在现场和偶像们一起嗨起来,就足以满足,哪怕为此掏空腰包也在所不惜。 但这种敷衍的态度,对乐队本身的事业其实是有着相当大的损害的。 小场次的演出敷衍了事,当这成了一种习惯,接下来就是在大型演出中应付差事,再到专辑…… 渐渐地,歌迷们就不会继续买账了。 在娱乐圈混,敬业确实不是值得夸赞的品质,只是最基本的基础。 像是什么演唱会假唱、拍戏全程用替身,后期直接抠图等等,这种奇葩事在北美只要发生一次,就会被所有粉丝列入黑名单。 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主要是时间不够——乐队内部的共识很简单,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保持一定的演出场次就够了,不举行大规模的巡演。 更多的时间,主要还是放在专辑制作上。 做出这个选择的理由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这几年,出专辑比举办巡演更赚钱。 很质朴的理由,谁也不会嫌钱多。 尽管实体唱片业受到数字唱片冲击,整个产业已经开始出现了萎靡的征兆,但也仅仅只是征兆。 在萎靡到出唱片的利润低于巡演利润之前,乐队的工作重心都会放在专辑,而不是演出上。 至于这个过程要多久,所有人都无法做出准确的推论。 即使罗杰靠着前世的记忆,也只能推断出还需要五到十年。 不提两个世界截然不同这一点,罗杰前世也没有刻意去关注过这方面的消息,能知道个大概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记得准确的时间。 反正不管怎么样,至少在巡演变成乐队的主要收入来源之前,制作专辑的优先级肯定是要排在巡演之前。 但为了保持乐队的影响力,演出也不能完全放弃。 每年一个短期的小场巡演,或者一到三场大型单场演唱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大卫-鲍伊Tour】交给MAD唱片去制订相应的计划之外,罗杰还要求MAD唱片搜集2003年下半年,预计到场观众人数在六万以上的大型音乐节的资料。 “不要北美的音乐节,地点最好是中欧,欧洲的其它地区或者亚洲也可以列入备选。” 这是罗杰对MAD唱片负责人的原话。 根据经纪人团队的报告,自从《大卫-鲍伊》专辑之后,随着几年的积累,乐队在北美的粉丝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很难在短期内有所突破。 想要继续开拓市场,最好的选择是将目光放到海外。 因为乐队的主要,或者说唯一的音乐类型是摇滚乐,开拓市场的方向最好是放在对摇滚音乐接受度较高的地区。 再考虑到歌曲和电影不同,语种对歌迷选择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最好是英语地区,或者至少是英语普及率较高的地区。 再考虑到正版消费能力等等问题,中欧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北欧、澳洲、以及亚洲的岛国和棒子国。 至于不可描述国度,那片市场确实庞大得惊人,但对于摇滚音乐的接受程度嘛…… 再加上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去太平洋对岸举办巡演,这个想法,至少数年之内,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好的选择还是英法德三国,无论是歌迷们的钱包,还是对英语摇滚的接受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事实上,只要在北美流行的东西,到了这几个国家,卖得都不会太差。 大型音乐节的资料都是公开的,在互联网上就能查到。 再打一通电话过去,就能了解到演出阵容是否确定,经费是否充足。 前者决定了乐队有没有可能去参加,而后者则决定了主办方是否付得起乐队的出场费。 很快,MAD唱片的相关工作人员就搜集到了大体上完整的资料,当然,这些仅仅只供初步筛选。 “就这个吧,你们去谈。” 罗杰翻了翻,很快找到一个位于英国的摇滚音乐节,有着数十年历史的雷丁利兹音乐节。 前世,罗杰以观众的身份参加过这个音乐节,对它有着不错的印象,直接被列入了第一选择。 当然,这本质上还是一场商业性质的演出,感官好坏只是最不重要的评判标准。 如果主办方不肯给出符合乐队地位的待遇,罗杰也不会舔着脸硬要凑过去。 将联络、谈判的事情一股脑丢给了MAD唱片,罗杰又一头扎进录音室,继续去完成那张《金属歌剧:阿瓦隆幻想曲》。 这张专辑已经录了一个多月,但距离完成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由于专辑的规模太过于庞大,二十多个人要经常中断录音,然后一起讨论接下来的某个段落该如何表达。 完整地描述一段音乐,靠的从来都不是一纸简单的曲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曲谱只能限定某一段旋律用哪些音符组合,但同样的音符,用木吉他还是电吉他?用指弹还是拨片?要注重力度还是注重旋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