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89章 工会备案项目 (第1/1页)
阿瓦隆幻想曲拖的时间似乎有些长。, 这项计划从2002年九月底就开始立项,并且对外公开,但直到2003年三月,才被推进了北美的线下市场。 依照这个年代的主流模式,以唱片为例,大多采取音轨刻录,这种模式下,一张标准的光盘可以刻录大约740分钟左右注:也有一种说法是50分钟的音轨,而不是按照多少b的容量来计算。 后者通常来说容量比音轨高出不少,可以在一张光盘内塞进去大约700b的3音频文件,但机械式播放器却无法读取这种格式的数据,只能在拥有光驱的设备上听,比如电脑。 总之,无论选择哪一种,一张光盘显然是不够的。 不过在几支乐队讨论之后,并没有将这张专辑如前世那般分成上下两部,而是干脆在一套唱片中塞进两张,然后给它定一个高价:3999美元,全北美统一零售价。 这个价格相当于两张到三张普通专辑,如果去买便宜点的迷你专辑,至少也够买四张。 为了避免给歌迷们留下“吃相太难看”的印象,唱片所采取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就是“长达120分钟的金属史诗。” 后半句不是重点,前半句才是。 直接告诉歌迷们:你们看,这张专辑长度相当于三四张普通专辑,卖贵一点不过分吧? 对于这个价格,大多数经济状况不怎么好的歌迷都怨念深重,然后一咬牙,我买还不行吗?! 北美的底层平民可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有钱。 确实,北美几乎所有人都有车有房,但同样的,几乎所有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贷款压力,不比不可描述国度的房贷轻松多少,甚至犹有过之。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以家庭为单位,每年能够投入到“娱乐”方面的开支是有限的,在这一张专辑上多花40美元,就意味着一家人要少去一次电影院,或者原本计划好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游玩的计划要被迫取消。 根据唱片调查部门的反馈,确实有一小部分歌迷,因为价格的原因,放弃购买这张专辑。 不过对于这部分歌迷,唱片也没有放弃。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穷人才是唱片业消费的主力群体,越穷的人,反而越舍得在购买专辑上花钱。 因为他们消费不起那些富人阶层的娱乐方式,一场派对就花掉几十万美元?这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只能选择相对廉价的音乐、电影以及电子游戏。 40美元的完整专辑买不起? 没关系,数字唱片了解一下?一首正版歌曲下载只要099美元,整张专辑二十三首歌打包,还有一个小幅度的折扣,只需要1999美元! 在如今这个年代,绝大多数唱片公司和明星的选择,都是在实体唱片上架一段时间之后,再开放正版数字唱片的付费下载。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数字唱片的销量不会对实体唱片造成太大的冲击,可以收益最大化。, 愿意为了少花点钱,去等上几个月的歌迷,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本来也就不会掏钱购买实体唱片。 乐队的大多数专辑也同样采取类似的策略,比如去年夏天发行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大卫鲍伊,就是在格莱美结束之后,才卖出了数字唱片的授权。 但阿瓦隆幻想曲却是一个例外。 在金属乐的歌迷群体中,起码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人,是不会愿意花费四十美元,去购买一张的。 这又不是具备收藏价值的黑胶唱片,只是廉价的平装版! 因此,早早开放数字唱片的付费下载,反而更加有助于提高这张专辑的口碑。 利润上的损失也不会太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当然,收听数字唱片所需要的3播放器,或者、带有3功能的音乐手机等等,这些因素就被唱片无视掉了。 我们为买不起实体唱片的歌迷推出了更加廉价的选择,至于买不买,那就不关我们的事了。 不过,大部分会对几十美元斤斤计较的穷人群体,都不会介意花不到一百美元的价格,去购买一台低配的数字唱片播放器。 一台的售价高达近四百美元,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质量差一些,但售价便宜得多的产品,在北美的市场上也并不少见。 虽然音质差了点,但是便宜啊! 一张专辑就能省下二十美元,买上几张专辑,播放器的钱就省出来了。 几家数字唱片的渠道商依然在不断砸钱抢占市场,在分出个胜负之前,唱片不会偏向任何一方。 所有渠道,我全部要上。 至于歌迷选择哪一家,那就看你们自己的本事。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唱片公司,都希望数字唱片渠道之争永远不要结束。 否则,若是一家独大,内容为王的时代就会过去,变成渠道商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利,这对唱片业,或者说唱片公司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这是纯粹的利益之争,不涉及任何私人恩怨。 扯远了 在经历了数次跳票之后,歌迷们对阿瓦隆幻想曲的期待值早已达到了最高点。 虽然这并非有意为之,但却正好契合了饥饿营销的模式,将潜在消费者们的“饥饿感”培养到了极致。 新鲜上市的专辑,就好像摆在自助餐架上的美食,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 又赶上格莱美的热度渐渐散去,热卖的阿瓦隆幻想曲理所当然地占据了娱乐新闻的重要版面。 各种好评、差评纷纷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当然,在唱片砸下大笔的公关费用之后,绝大多数的乐评家,尤其是专注于摇滚乐的乐评家,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 即使是差评,也是出于立场的需要,而不是真的有多差劲。 在这个年代,撰写评论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不是什么“指导性的艺术”,在金钱的面前,没有什么评论家是不能被收买的。 乐评人如此,影评人如此,就算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以“评论”为职业的群体中,也同样如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