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7结硬寨、打呆仗 (第1/1页)
中牟县中,刘备拦不住曹cao与鲍信,二人执意出兵。 这个时候,就显出联军的坏处了,本来刘备作为前军主将,鲍信和曹cao是他的手下。但是这两货根本没有一点手下的觉悟,根本不听刘备的命令。 刘备暗自叹道:曹cao这货的军事才能,虽然被后来某些人吹道天上去了,但是现在看来,曹cao的军事能力,根本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此战只怕后果堪忧啊。 按照历史记载,汴水之战是曹cao独自进行的和指挥的,没有其他人什么事,最多也就是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 当是时也,关东联军畏惧董卓,皆不敢进兵,诸侯每日置酒高会而已。唯有曹cao,独自以少量兵力进袭,虽然因为敌众我寡,最后不敌,但是却以力战尽日,使徐荣谓酸枣未易攻也,最后知难而退。 现在看来,各路诸侯都是出了兵的。大约是各路诸侯相信了曹cao所说的“一战而天下定矣”,所以都派出了兵马跟随出兵。 曹cao认为“一战而天下定矣”,说明曹cao想和董卓决战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结果一战天下没有定不说,反而被徐荣这么一个都不算数董卓嫡系的将领,所率领的偏师击败。 至于诸侯打败仗的理由,郑泰在前面忽悠董卓的时候,都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击败上算是郑泰版本的十胜十败。 这一战大败而归,对于关东诸侯的军心士气的打击,不可谓不大。所以董卓才会说,“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 董卓西迁,天下震动,这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战机。 用曹cao的话说,“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但是关东诸侯的军队,都是仓促召集的,训练、器械都不足不说,彼此又不相统属,根本没有这个力量来抓住战机,自然也不能“一战而天下定矣”。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曹cao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最多也能说是纸上谈兵,以一种想当然的姿态出兵,打了败仗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三国志上,又把曹cao打败仗的责任,推给了本来都出兵了的关东诸侯,说他们没有出兵,不思进取。 果然,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曹cao是胜利者,所以他能写历史,而历史也就说了曹cao的好话。 这么看来,我刘备也要成为胜利者,这样才能写历史,然后让历史说自己的好话。 想到这里,刘备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思维方式很有问题。现在的曹cao当然是和自己一起讨伐董卓的盟友,但是,以后的曹cao则是和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自己为他考虑那么多干什么。 像米帝那样,坑了对手坑队友,这才是对同盟合格的态度么。 而且刘备已经几次三番的劝阻过曹cao了,哪怕曹cao和鲍信兵败了,也不可能怪到刘备头上,还得觉得是因为自己没听刘备的,这才导致战败。 想到这里,刘备便决定不拦着曹cao和鲍信去送死了。不过,刘备知道二人若是兵败,自己势单力孤,也必不能长久,也只好收起心思,暗自盘算着怎么让他们和董卓军打的两败俱伤。 曹cao他们多干掉董卓一个兵,刘备就少受一点压力。 董卓多干掉曹cao一个兵,日后刘备就少一个对手。 要是董胖子能把曹阿瞒给咔嚓了,那可就是喜大普奔的好事,刘备简直做梦都能笑醒,绝对会给董卓发一个大大的勋章,至少也得一吨重才行。 县衙之中,刘备对二人说道:“孟德兄,军法无情,我为联军先锋主将,三军统帅,你若执意出兵,当听我军令。” 曹cao闻言,肃然拱手道:“曹cao听令。” 这话说的,搞的刘备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指着地图,刘备说道:“此处乃是荥阳,有水名为汴水。若我是董卓,定在此处埋伏下一支兵马,待你们过河之时,来个半渡而击。” 曹cao与鲍信都是点头称是,半渡而击,的确不可不防。 刘备又道:“若是董卓没有派人半渡而击,那么他必然有其他谋划,我猜他多半是会在前面埋伏,待击败我军后,再以汴水为凭,拦截我军的后路,则可以全歼我军。你们若是能够平安渡河,一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可给敌人可乘之机。然后立刻派人向我报告,我便出兵接应你等。你们二人可答应么?” 这其实是个圈套,如果曹cao过河之后,遇到董卓的人马,而是稳扎稳打,据险而守,等刘备上来支援,而不是打了败仗马上逃走,那么只要刘备随便拖延一下,只怕曹cao就得壮烈殉国了。不过,这对于曹cao来说也不是坏事,如果曹cao战死了,那么曹cao就不是反派,而是忠臣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