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57邺城新政 (第1/1页)
原本刘备想要定都于幽州渔阳,就是那个“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渔阳,可见是军事重镇。渔阳曾经遭受张举之乱,十室五、六空,几乎所有的人口都是骑士、府兵。刘备想要定都于此,就是因为这里全是刘备的人马,可以把遭到部下叛变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当然,刘备不会用这个做理由,而是用渔阳靠海,辽东、青州等地转运方便,哪怕就是断粮了,也能靠打渔维持生活。 这个理由很强大,对于一群饿怕了的人来说,粮食安全真的很重要。 不过,杨彪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渔阳偏远,不利于控制天下,反而是洛阳居天下之中,才是定都的最好所在,现在虽然不适合做首都,但是可以定都于河内,等到将来洛阳恢复了元气,再迁都回洛阳不迟。 杨彪自从不当太尉改当了国老,当真是放飞了自我,再也没有顾忌,而且他这话也是出于公心,刘备也不能多说什么。 其实这是刘备想当然了,关中地区的土地还没有耗尽地力,也没有大运河沟通南北之前,燕地还真不适合做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善之地。 最后,还是双方各退了一步,迁都邺城,离洛阳也不算太远, 西元一九六年,迁都邺城,改元建安,是为建安元年。 拜刘备的大将军录尚书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刘备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被董卓、王莽等乱臣贼子所败坏,推辞掉了剑履上殿的待遇。 于是,汉献帝拜刘备为大将军,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刘备又表示自己不是外戚,不能担任大将军的职务。 最后,刘备以左将军录尚书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其实就是刘备还是用左将军府的只能来统治青州、冀州、幽州三州。 只是多费点前来养一个了朝廷,头上多了一群三公九卿而已。 刘备虽然当初跋扈了一场,在外人看来,刘备不像李傕等人搞什么大司马、大将军之类的位在三公之上的职位,这就是忠臣。 要知道曹cao在控制了汉献帝后,也忍不住给自己搞个大将军做做,袁绍发火了之后曹cao才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也就是刘备作为穿越者,不怎么在乎这些虚名,只是要求实际利益。 赵温自备刘备免职,不但不怨,反而积极向刘备靠拢。对于这种知趣的,刘备便又给了他一个三公的位置,表他为司徒。 关中名士赵岐,以八十多岁高龄还一路跟随、保护汉献帝,刘备感叹其忠,上表举荐其为司空。 又上表天子,想要请刘表来做太尉,虽然刘备心里也清楚,刘表大约是不会来上任的。同时派人传旨给刘表,叫他交出杨定。 至此,朝廷中三公齐备。 分别是司空赵岐、司徒赵温、太尉刘表。 朝中大小事务,自然皆是由刘备一手把持。 刘备又上书天子,请汉献帝承认自己私自设立的二十级府兵制度为二十级军功爵。 不但如此,以后各地乡亭任用官吏,要优先任用伤残、退役之府兵,若是爵位相同的,就要比试射箭来决定。 汉献帝倒是个有学问的,问刘备这是不是要学李悝“射箭断诉”之故事。 玄德表示现在天下大乱,与战国无异,正该用李悝之法,以收军心。 最后这句“以收军心”说到了汉献帝的心里,他混到现在这个地步,还不就是因为没有一支可靠的军队,于是便同意了刘备所请。 这也是汉献帝太年轻了,刘备挖了个坑,他自己就跳了下去。 府兵的待遇可不低,免税、免徭役、免口赋,本来这些待遇本来就是是刘备给予的,府兵们早就享受惯了的,现在汉献帝下旨认同,这些大兵会感激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