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怪狗 (第1/1页)
从台子杨向北十八里,有一个村子,村里有一个大户,家资丰盈。当家人齐老爷子,已是花甲之年。为人厚道,勤俭持家,这家产是他当辈过起来的。在那个时候,过日子难,置家业更难。一方面靠苦干,另一方面靠省,靠从嘴里扣。这样说吧:人吃的不如牲口吃的好,自己做的要比找来的短工做的多。比如说,到了秋收,给牛马煮上豆子,让牛吃了好出力。豆皮却推了掺进米面人吃了。短工黑天回家了,自己还要擦黑干一会。齐老爷子能当辈过成现在的家产,实数不易。 在我们的想象里,在那时候一说贫苦老百姓,就是吃糠咽菜,一说地主老财,就是鱼rou白面。其实不是这样的,老百姓自己种啥吃啥,好也是一顿,孬也是一顿,地主家米面倒是有,呵呵!不让吃。有小米不吃玉米,有高粱不吃小米,有瓜干不吃高粱。还要加入米糠,豆皮。‘山东人,爱吃糠,剩下钱来出大丧’。豆子是给牲口的,白面是给老人和不会走路的孩子的。萝卜条切一小碗,你如果胆敢夹两根,或者再回一筷子,当家人就会用眼扣你,‘馋!齁咸!菜客!’这里不是只说齐老爷子,可以说凡是富裕一些的人家都这样。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他们能用一斗麦子去换别人一斗高粱,就是为了高粱不如麦子好吃,能多吃一顿。日子就当这样过,不像那些穷鬼,吃了上顿不说下顿。 …… 杨大彪收拾好东西,用箱子一装,提着锛(一种能劈能剁的长柄工具。)背着箱子就出发了。不是杨大彪没有牲口,也不是没有太平车。骑驴人家还要给喂,万一牲口同槽咬起来伤了也不好。太平车是推重东西的,这点东西推着就是干摩轴。 十八里可不等于现在的九公里。有十八哒拉拉一说,就是估摸着一个数,就是哒啦啦的那一段,也许就超过了九公里了。还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一说,这可有五十多里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如果问到还有十八里路,就是告诉你,不算很远,可也不近。细心的可能发现当初二夯坐毛根大哥的驴车从太阳一杆子高走到中午饭才走了十八里,就不足为奇了。 齐老爷子体型魁梧,大高个,一看就是一个好庄稼把式。看见杨大彪来了,一口一个杨师傅,接到屋里喝水,又看了木料。果然是好料。齐老爷子告诉杨大彪,自己看中了这块好料,想做个财。到了百年之后,免得孩子们手忙脚乱的。附近就有做财的,可他看不上眼,怕他们糟蹋了这好料。本来想到杨师傅手艺精湛,送到府上去做,可是又是送,又是往回拉的,怕伙计们有个眼高手低的碰了磕了。这不就劳驾杨师傅来家里做。 杨大彪也客气了几句,开始拾掇场子,准备干活。在西跨院拾掇了一间屋,让他住下,就在这个跨院院里干活,也方便。 晚上吃饭的时候,齐老爷子的儿媳妇端上了几个菜,就下去烧水做饭去了。齐老爷子拿出酒来,坐下和杨大彪喝酒,可他看了看桌子上的菜,不由得皱了皱眉头,也没说什么。只是说招待不周,让杨师傅见怪。杨大彪以为他客气,说挺好,喝了几盅子酒,见齐老爷子好像有心事,也不好意思问,说了一些闲话,吃了饭,就回屋休息了。晚上隐隐约约听见有争吵和女人哭泣的声音,他也没放在心上,一觉睡到天亮。 早上起来,刚干了一会儿活,齐老爷子就拿着一根高粱秸过来,说自己个子高,这是他的身高,让杨师傅做的宽绰一些。杨大彪接过来,比量了一下,心里也有了一个数,让齐老爷子放心,自己心里有数了。齐老爷子有说了一会儿闲话,让杨师傅忙,他就出去了!在齐老爷子出门时一条大黑狗在外面迎着他,摇头摆尾的跟着他出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