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11章 儿子的话有分量 (第1/1页)
传信的回来。 当张静修得知,父亲最后终于没有坐成钱普准备的三十二人抬大轿时,他一下子安心不少。 看来,小儿子的话,还是有分量的。 张静修不禁沾沾自喜。 这让他信心倍增,想着如此一来,那其它几条提醒建议,父亲很有可能也不会置若罔闻。 只要父亲听得进去,那救父计划便开了个好头,接下来一步一步展开便是。 其实,张静修完全相信,以父亲的政治头脑与睿智目光,难道看不清楚他提醒的几件事件背后的危险系数吗? 比如:三十二人抬大轿,帝王都没坐过,大臣坐,明显僭越,日后岂能避免被人攻讦? 再比如:接受各路藩王的拜见。史书上有记载,张居正路过南阳府时,受封于此的唐王出城迎接,并设豪宴款待;到了襄阳,襄王更是出城三十里接驾,其礼敬比唐王有过之而无及。 身为大宰辅,对礼制或叫祖制,肯定了然于胸。 按洪武皇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凡文武百官入境见各地藩王,一律以臣礼觐见,哪怕是一品人臣也不例外。 首先得承认,这条祖制合情合理。 各路藩王再无能再不济,也是个“王”,可谓天潢贵胄,帝王帝王,都属于皇亲集团;而文武百官再牛叉,也只是个“臣”,终究是为皇亲集团效力的打工仔。 起点就不一样。 所以,倘若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不但不接受张居正的顶礼膜拜,反而纡尊屈驾大老远地跑去迎接张居正,觉得与张居正联袂而行是莫大的殊荣,这明显有违礼制。 对此,张居正岂能不知? 但是,历史上的他,为什么会接受藩王的礼拜?为什么会坐上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呢? 张静修觉得,一来是父亲确实有点飘了,毕竟万历新政取得了万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二来,是因为父亲深受“夺情风波”的打击,道德上承受的巨大压力一直未被解除。正所谓债多不愁,反正被天下士子唾骂,父亲索性不理外界的评判。 有点向“礼制”示威、开炮的意思。 这是张居正性格的一种体现。 大凡聪明过度的人,好像都容易犯这个毛病:骨子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叛逆性。 越是压迫,他们越想反抗。 就是不服输。 用后世的话说,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 …… 时光荏苒。 万历皇帝批给张居正的假期只有三个月。 在这三个月里,张静修将张大学士府折腾得鸡飞狗跳。 三个月的时间很短,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过。 炎炎夏日,天气逐渐燥热起来。 张静修的心也随之躁动,最近几天,他每天都在掐算着父亲回京的日子。 除了紧张,还是紧张。 不知父亲要生多大的气,不知父亲到底有多刚,也不知事态是否会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 方岳等下人,心更是提到嗓子眼上,担心与害怕与日俱增。小少爷脑子烧坏了,作出种种荒唐行为,都没有禀告老爷……眼看老爷就要回京了,不消说,老爷生气是必然的,惩罚是必然的。至于生多大的气,作出什么惩罚,难以想象,也不敢想…… 老爷疼爱小少爷不假,可小少爷做的事儿……若是自己儿子,真恨不得掐死算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