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履历 (第2/2页)
“咱家王承恩,想必也入不得王大人的耳,在皇上身边有些念头了。”王承恩笑着晃了晃手中的拂尘:“听说你王大人来了,咱家好奇的紧,特意向皇上讨了这个差事,王大人莫怪。” 开始的话是为崇祯皇帝收买人心,现在的话就是自己像王在晋示好了。 为官多年,王在晋自然不是毛头小子,既然王承恩有意结交,自然不会不上路。虽然外臣结交内臣是忌讳,可是留下一个好印象还是理所应当的。 “原来是王公公,本官早有耳闻啊!”王在晋笑着对王承恩拱了拱手:“以后还要王公公多多关照啊!” 进京之前,王在晋也是做了准备的,如今皇上最宠信的太监就要数王承恩了。这位可是崇祯皇帝的大伴,从小伺候着崇祯皇帝长大的,感情极深。 “呦,没想到王大人还真听说过咱家,关照可不敢当,都是为皇上办事,咱家能帮衬的地方,自然会帮衬王大人!”话题点到即止,两个人只是初步的示好之后,谁也不在说什么了。 路也不远,很快就到了乾清宫的暖阁,王承恩甩了甩拂尘,当先走进去:“皇上,王大人来了!”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向门口看了一眼,果然看到那里站了一个人。便点了点头,沉声说道:“让他进来吧!” 王承恩转回身,对着王在晋笑着说道:“王大人,皇上请您进去!” 低着头走进暖阁,王在晋一甩袖子,撩起衣服跪倒在地:“臣兵部尚书王在晋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没说话,静静的打量着王在晋,在心里与袁崇焕做着比较。良久,崇祯皇帝才轻轻的开口:“王爱卿,免礼平身。” 跪在地上一会儿,王在晋心中在不断的打鼓,皇上这是在敲打自己? “爱卿,你先看看这个!”崇祯皇帝从桌子上拿了两张纸,伸手递给一边的王承恩,吩咐了一句:“给王爱卿赐座,一路风尘仆仆,也没休息一下,不过王爱卿要体谅朕急切的心情啊!” “臣惶恐!”王在晋连忙表态,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两张纸,然后将三分之一的屁股坐到了锦墩上。 看着手中的纸张,王在晋还是有些不明所以,因为纸上的东西自己非常的熟悉,因为这是自己的简历。 自己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来做了工部署郎中事,福建副使兴泉兵备、湖广参议、湖广提学参议、浙江右参政兼佥事、浙江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 调任山东后,做了山东巡抚,后来做河道总督,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到了天启二年,代替熊廷弼,做了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州和莱州。 天启皇帝钦此自己蟒袍玉带,尚方宝剑,那是自己最为风光的时候。在自己正壮年,准备做一番大事业的时候,居然被放到了南京养老。 看着自己的履历,王在晋一时间也破有些感触,直到崇祯皇帝说话,王在晋才回过神来。 “王爱卿履历很丰富,为官三十多年,历任地方到中枢,所任之事牵扯吏部、户部、工部、兵部,还有河道和督察院。不但有主政一方的经验,还有很多著述,真的是很难得啊!”崇祯皇帝见王在晋盯着自己的履历不说话,不由的笑着开口。 “臣惭愧的很,为官三十载,依旧是庸庸碌碌,让皇上见笑了。”王在晋低着头,脸上闪过一抹惭愧,想到自己被放到南京,神情多少有些寂寥。 这是一个想做事,也能做实事的人,崇祯皇帝在心里给王在晋打上了一个标签。 在崇祯皇帝的另一侧,放着两份简历,一份是孙承宗的,另外一份则是袁崇焕的。 万历三十二年,四十八岁的孙承宗中了进士,而且是殿试第二名榜眼。官员做的也是朝廷的清贵官翰林编修,三年后,孙承宗丁忧回籍。在家乡守孝三年,万历三十八年,孙承宗主持会试,当了一届考官。 万历四十二年,五十二岁的孙承宗,官拜右中允,在东宫辅佐太子,正六品。万历四十年,五十七岁的孙承宗,官拜翰林院侍读,天启元年,任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此时的孙承宗,已经成为天启皇帝的主要老师之一了。 天启二年,孙承宗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完成了官场上最为华丽的转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