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_126.不动明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6.不动明王 (第1/1页)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一面在内地组织恢复生产,一面派遣前锋大将继续北伐,其中邓俞、沐英曾与吐蕃人在昆仑山一带鏖战,仅青海湖一役就俘虏数千壮丁和几万头牲畜。甘肃洮州的十八族降而复叛后,沐英再次披挂上阵,麾下聚集了来自秦、豫、冀、鲁的骁勇之士,不仅将叛军首领全部剿杀,还俘获了降兵三万多人,牛羊二十万头,其他物资不计其数。此仗过后大明帝国拓地千里,因秉持“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的战略眼光,太祖决定在洮州设置卫所进行管理。

    靖难之后,尚武的成祖迁都北京,直面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他先后数次组织大军扫荡蒙古草原,顺手从吐鲁番得到了哈密,并在那里设置哈密卫,作为明朝前往西域的桥头堡。历史上我们这位永乐大帝虽然对蒙古人一直没有好感,但对西域各族人民的来访还是非常客气的。西域各国也频繁的向大明示好,先后派遣了上百次的使团到北京考察学习,逐渐确立了宗藩关系。

    仁宣之时,明朝国力尚处于强盛状态,但统治者已经没有了志在四方的雄心,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也在这一时期黯淡收场,明朝的探索活动开始衰退,对外扩张基本停滞。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再次成为威胁大明安危的主因,明朝在宣大、蓟辽一带部署重兵防御,致使海防薄弱,倭寇肆虐,继而发起了侵朝战争。与明朝的逐渐衰弱相反,欧洲的全球殖民运动愈演愈烈,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很快就召来了西班牙强盗,明朝的战略空间进一步缩小,对外贸易下滑严重,整个朝廷的贸易量都比不上郑芝龙等海盗。

    本章要讲的是明代在西域的两个故事,由于海上贸易非常繁荣,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显得黯淡无光,很多无名的忠骨埋在了大漠长河。因《明史》没有为他们立传,大量的出访记录又被焚毁,这些事迹被长久的淹没。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将他们的事迹公布于众。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陈诚,江西省吉水县高坑人,生于一三六五年,卒于一四五八年。陈诚一生中曾四次远赴西域,三次到达撒马儿罕及哈烈一带。他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一本《西域行程记》,详细记载了沿途的所见所闻。

    当时陈诚一行从肃州卫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至哈密,然后翻越火焰山、流沙河,经鲁陈、火州抵吐鲁番。之后将使团分为南北两路,到达了托克逊,沿阿拉沟继续西行,绕过窟丹纳兀儿,穿越博脱秃上,进入了孔葛思河谷。这里说明一点,这条路是历代旅行家没有走过的绝境。

    两路人马在阿力马力山以东汇合后,渡过衣烈河折向西南,翻过险峻的爽塔石,绕过亦息可儿东面,向西南行走,再过塔尔塔什大坂,到达忽歹达牙帐的所在地喀喇乌只。在这里进行短暂的停留以后,陈诚继续取道北行,越过伊塞克湖与松湖之间东西走向的山脉,溯喀修喀儿河西上,越其分水岭到达塔拉斯河谷,沿河谷西行,到达养夷城。这之后又穿越了养夷、塞蓝、达失干、迭里迷、撒马儿罕、迈母纳、马刺绰等地,于闰九月十四日抵达西使的终点哈烈城,即告此次出使顺利完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