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章 王师北伐5 (第2/2页)
人左右,战时补充预备军、雇佣军、城防军乃至降兵等,直接扩编为30—40万的大兵团,只不过集团军群的规模,但序列上依然属于集团军级,毕竟是临时性质的,战争结束后要遣散复原,休养生息阶段的元帝国没必要保持如此庞大的军事规模,军队占用大量精壮,这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很不利。 这也是王凌制定藏兵藏富于民政策的高明之处,元城全民皆兵,只要武器后勤跟的上,就能够高速扩充。 这比夏帝国统治者将财富武器集中在自己手里高明的多,说白了,王凌作为皇帝,财富放在公民手里和自己手里毫无区别。一声令下,全民皆兵!战争债券一发,公民疯狂购买。而战后,政府更可以以偿还债券的名义,将战争红利——土地、资源……全部变现给公民。这比战争红利被吃人不吐骨头只进不出的官僚和资本家瓜分,对王凌来说无疑要划算的多) 而北方联军,则是先后投入了近90个师、37个旅,共计210多万精锐军力,若是加上其动员起来的近200多万庞大的二线炮灰杂牌部队,其规模将达到恐怖的410余万的规模。 双方兵力比3:7,在蓝星战争史上,没有一场单独的战役能够达到这种规模。 而战役开始的很简单,帝国三个集团军群北渡渎河,而由帝国中将周锐指挥的第1集团军群迅速进占杏庄地区,将联军的两个兵团——云港兵团与余州兵团与南济基地市的联系直接掐断。 而另外两个集团军群,张辽和太史慈的第3第4集团军群则一路直进,一路高速迂回中原省与庆安省边界区,欲与第1集团军群配合,围歼渎河北古运河以西余州兵团及几个附带杂牌军组成的90多万联军。 90多万人,联军自然不可能丢弃,为了接应余州兵团,更为了吃掉孤军深入的元军第1集团军群30多万主力。 北方联军联合司令部直接决定集合主力南下,计划先打通与余州兵团联系,借机歼灭元军1集团军群主力。集合数百万兵力将元军另外两个集团军群堵在渎河北,给予围歼,如此可彻底改变战略态势。 元军抛出了一个诱饵,北方联军不都是傻子,自然有人能够看出玄机。 问题是看出来又如何?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要么,你就放弃余州兵团,进而导致云港兵团也会被元军吃掉。要么你就要调集主力选择血拼一把,放弃60多万精锐和上百万杂牌,这种割rou刨心之痛,由不得联军高层去选择。 一场局部战争,逐渐升级,随着双方投入的筹码越来越多,直接演变成了一场战略大决战。元军制定的战略就是在赌,赌你先吃掉我的第1集团军群,还是我先围歼了你的余州兵团。 如果这个只是表面上的陷阱的话,联军即使输了,也能保住后继的100多万精锐和150余万杂牌。 但是联军没想到的是,元军短时间内就能打造出一支海军,而王凌的胃口更是超出了他们预计,这货从一开始盯上的就不是渎河地区联军160多万联军,而是被调动起来,集结在济州地区的400多万联军……。 其实在大元帝国军事会议上,不是没有人提出——趁着对方后方空虚,由帝国海军组织直接在京邑地区登陆,直捣黄龙拿下首都防御圈。 只不过这个提议直接被帝国总参谋长郭嘉否决,北方联军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拿下京邑并不能达到让对方投降的目的。相反,元军还要背上2000多万平民,和数十个基地市、聚居地的沉重负担。 而济州地区之敌寇,随时都可以打通和晋省的连接,济州、晋省、关中三地连成一片,进可反攻京邑,退可直入关中,得不偿失。 元军的目标不是占领多少底盘,而是能够消灭对方多少有生力量。 “地失人存,两者皆存,地存人失,两者皆失!”这是郭嘉的原话,被王凌最终拍板所采纳。 —————————————— 9月19日,渎河南岸,元军一座座炮兵阵地上上万门重炮脱去了伪装炮衣,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剑指苍穹,战争之神们虽未怒吼,其恢宏气势已是催人胆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