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3、邀请 (第1/1页)
在北电的四年,程清松如愿系统地学习了电影艺术。 但可能是从小就与众不同,虽然他学的是文学系,但他对当编剧显然不太感兴趣,最起码现在是,现在他感兴趣的是当导演,但他这个导演又和别人的不同。 苏浩也想当导演,他是想当影视剧导演,但程清松不同,他这几年一直在策划、导演晚会、电影节之类的,从没往影视剧导演方向发展。 程清松道:“毕业,我应该会做幕后,做电影节的导演,策划和撰稿之类的工作。现在他们已经对我发出邀请了,我毕业就会去。”。 苏浩听程清松已经计划好毕业的去向道:‘哦,这样也挺好。’。 这时程饵和宋小飞一起回到宿舍,见苏浩和程清松在两天,宋小飞道:“老大、老四你俩再聊什么?”。 程饵放下书本也看向苏浩。 苏浩见他俩都看向自己说道:“我们再说毕业干什么,你们想好了吗?”。 ‘没有。’ 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是先找一家单位就业,还是继续在娱乐圈打拼,或者选择其他行业,比如经商、当教师等等。 这些现在都需要学生考虑了。 其实以前的大学生是不必担心毕业后工作的问题,那时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 新中|国建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 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 这就是大家口中的“大学生包分配”制度。 那时的大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每天都是学习、理想、抱负,不用为毕业后的工作发愁。 那时的大学生让人羡慕,可惜,苏浩他们赶不上趟了。 从1985年中央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 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苏浩他们是95年上的学,99年毕业,毕业后学校不再分配工作,工作的事就要自己解决。 当然现在学校也会给学生争取一个机会,但能不能抓住就看学生自己了。 毕业分配虽然取消了,但也没有一下子停止。 毕竟全国那么多大学生,国家也要考虑这些处在临界点的学生的情绪,所以就留了一个“双向选择”的过度方案。 ‘双向选择’,实际上就是学校跟用人单位商量,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把学生介绍到用人单位去,经过用人单位的考核之后就能留下入职的方法。 当然“双向选择”既然是一个过度方案存在的时间肯定不会太长,2003年之后,包分配、双向选择紧随着国家团体的人员编制饱和销声匿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