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不曾孤单过 (第1/2页)
“陈师傅,我想上午去一趟杨家,跟我舅舅商量点事情,请个假,不知方便不?”第二天一上班,李翔就先跟师傅打招呼了。他怕师傅开口安排了事情,再说请假会让师傅为难。 “去吧,去吧,请什么假,跟我说一下就行了,免得万一有人找你,省的到时候我说不清楚。”陈师傅一脸灿烂,他很高兴李翔能够让他帮忙,不说是求之不得,至少他心里觉得多多少少还了一点情分。 忠厚实在的人,欠了人情总是心里过意不去的。 李翔在加工部的角落里,找了一根废弃的钢筋,1点5公分直径,长一尺左右的。他如果不是清理卫生,不可能知道加工部里面都有一些什么东西,当然更不可能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派上用场。 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是在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中丰富的。 通过找钢筋这件小事情,李翔明白了一个小道理,平时多留心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以后,他不管到哪里工作,即使有些地方不会去收拾整理,他也会到处走走,四处看看,能够废物利用的就利用,多少可以节省开支。 李翔拿着钢筋跟师傅示意了一下,意思是我拿走了。“没有特殊情况,我上午就会赶回来的。” 陈师傅边吸烟,边摆摆手,让他赶紧去吧。 冲着陈师傅感激的笑笑,李翔出来就去找江小平,让他帮忙借了一辆自行车。李翔将小钢筋夹在后座上,习惯性的揣了一本书在屁股后面的口袋里,嘁哩喀嚓,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发了。 杨家是个六七百户的大村庄,从小镇到杨家有八、九里路。杨家是李翔的外婆家,不过,他外公姓王,不姓杨。杨家没有姓杨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姓王。在赣东北地区,没有一个村庄叫王家。姓王的村庄都叫某某某杨家。 李翔父亲下放的地方是杨家还要进去四五里的一个垦殖场,垦殖场四面环山。他父亲下放的第二年,李翔出生了。第一年出生的是他哥哥李文。 在杨家到垦殖场的中途有个小村庄。小村庄只有十几户人家。十几户人家里面有一户是打铁的。打铁的有三个儿子金崽银崽铜崽,金崽是李翔儿时的伙伴。 李翔真正去找的人,不是他外公外婆,也不是他舅舅,是这个儿时的伙伴金崽。 生活中,你总是会听到有人抱怨自己朋友少,或者感叹知音难觅。 李翔的一生朋友无数,从小到大,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会结交朋友。他落魄的时候,他儿子问他,爸,你朋友是多,想当初,你风光的时候,家里车水马龙,现在呢,你的那些兄弟朋友呢? 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李翔无言以对,也是不想言论世态炎凉个中的奥妙。 李翔总结过自己结交的朋友,他发现有一个分水岭。分水岭在而立之年。 “脱产”当干部,李翔正好是三十而立之年。 那以后他的朋友更多了,有刻意结交他的,也有他刻意结交的,总之可以说形形**。 “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事还好办。好办的主要还都是公家的事,那时候,你方方面面没有朋友照应,想在工作上打不开局面,一个字,难。 于是,黑白两道,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只要有可能,他都会看好一个人,结交一个人。结交了一个,就结交了他圈子里的每一个。 在此之前的朋友,彼此基本上没有刻意去结交的,都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臭味相投自然而然走到一起的。他们有一起抓过牛粪刮过猪屎的,有一块摔过跤打过滚的,有一道爬过山下过河的,有同过窗共过桌的,也有口诛过笔伐过的,------ 这些朋友有个显著的特征:不管李翔得意失意,上台下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见面都直呼其名,更多的还是叫他的乳名“强崽”——当地翔和强同音;强崽越是春风得意,他们反而离他越远。 在心里渐行渐远的往往是那些风光时见面就称兄道弟的朋友,不曾远去的反而是那些三五年难得一见见面就彼此直呼其名的伙伴。 一个人心里有朋友的人,天涯海角他不会感到孤单。 李翔的心里有很多不曾远去的朋友,所以他不曾孤单过。 他未满二十,一个人去小镇工作,不曾感到过孤单;他年过半百一个人“北漂”、“海漂”也不曾孤单过。 金崽就是跟李翔小时候爬过山下过河还掰过手腕的。 小孩子没有不喜欢到舅舅家玩的,“外甥是条狗,吃了就走”。强崽喜欢到舅舅家玩,更多的是想爬山。大人要出工做事,陪强崽上山的任务,顺理成章就落到了舅舅好朋友的儿子金崽兄弟头上。 小孩子跟小孩子在一起什么都喜欢比一比。金崽跟强崽比掰手腕,那就是华山论剑,高手过招。 金崽从小跟着父亲打铁,有一把力气,掰手腕,附近的小家伙没有对手;强崽从小陪着有水哥“练蛮力”,腕力也很是了得。“将遇良才”,从而惺惺惜惺惺成了好朋友,铁哥们。 李翔不想麻烦舅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