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0节 (第2/3页)
。 按论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按过往的译法是这样的:颜回应该说很出色吧,可是他总是缺衣少食;子贡不信天命,去经商,结果常常能够预测准行情。 这样的译法是错误的,是为了掩饰孔子和颜回的失败。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颜回难道注定只能是个平民了他出仕总是落空;子贡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愿出仕,选择了经商,总是赚大钱。 孔子这两句话显然是对照着来说的,如果说颜回出色,那么下一句就应该是子贡不出色。就如现在常说“坏学生发财了,好学生反而受穷”。所以,传统的译法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孔子想要说明的:想当官的当不了官,不想当官的却发了财。 隐隐然,孔子替颜回抱不平。但实际上,孔子应该为此负主要责任。颜回之所以沉醉于理想国的状态中,与孔子的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 “师兄,你怎么头发都白了注意休息啊。”这一天,胡乱看见颜回情绪不佳,前来劝解。颜回的头发两年前就有些花白,如今已经全部白了。根据传说,这都是学习太刻苦的原因。 “唉,胡乱,你是后人,不妨跟你说句实话,我这头发,都是愁白的啊。自古以来,谁听说过学习刻苦头发就会白的”颜回说,一脸愁容。 “愁什么” “愁什么你不知道吗”颜回反问。 胡乱尽管是后人,也不是个傻瓜,他很容易就猜出颜回在愁什么,人生愁苦,无非是愁情愁财愁前途。 “师兄,我觉得吧,老师都把自己的理想标准降低了,你为什么不多跟子贡师兄和冉有师兄学学,少讲点理想,多学些现实的技能呢”胡乱出于好意,却忘了自己改变不了历史。 “你真是胡言乱语随便说啊,老师把我当成了仁德的标杆树在那里,我要是倒了,老师多没面子我多没面子唉。”颜回叹口气,摇摇头,走开了。 “面子,又是面子。自古以来,面子害死了多少人唉。”胡乱自言自语,也叹了一口气。 第二七〇章冉有和子贡 孔子回到卫国的第二年,也就是鲁哀公七年的春天,晋国攻打卫国。其实,也就是赵鞅攻打卫国。为什么赵鞅要攻打卫国两个原因。 第一,在赵家和范家、中行家的战争中,卫国站在了赵家的对立面。第二,卫国废太子蒯聩投奔了赵鞅,赵鞅要帮助蒯聩夺回卫国国君的位置。 说起卫国国君,还有一段故事。 冉有的性格 当初卫灵公为了南子赶走蒯聩之后,一直没有立太子。直到卫灵公鞠躬尽瘁之前,才立了另一个儿子公子郢为太子,而公子郢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到卫灵公死后,则是坚决不肯当卫国国君,而推荐蒯聩的儿子姬辄继承君位,最终,公孙辄登基,就是卫出公。 这个时候,蒯聩和卫出公之间的关系就很复杂了。 按理,卫出公可以把父亲请回来当国君,可是卫出公不愿意,他觉得国君的位置比老爹更重要。而蒯聩也可以选择待在国外,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出任国君了,应该为儿子高兴。 可是,父子二人谁也不肯让谁。 就在卫出公继任的时候,蒯聩也在想办法回来当国君。当时晋国内部正乱,赵鞅顾不过他来,于是只派了阳虎帮助他。阳虎带着人假装是为了卫灵公奔丧的,袭击了卫国的戚地,然后以戚地为蒯聩的据点,随时准备赶走卫出公,抢走卫国国君的宝座。 卫出公知道父亲有赵鞅的支持,因此不敢轻易攻打戚地,不过布置了重兵防范父亲。 这一次赵鞅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全力防守,晋国也没有什么办法。 对于这件父子相争的事情,孔子的态度怎样呢 冉有对孔子的想法很感兴趣,他很想知道孔子想要帮助谁。 “兄弟,老师会不会支持卫出公”冉有问子贡。从孔子的理论来说,父子相争,他应该支持父亲,也就是支持蒯聩;可是君臣相争,他又应该支持国君,那就是支持卫出公。 “我侧面问问。”子贡说,他也对这个答案感兴趣。 于是,子贡假装请教学问,来找孔子了。 “老师,伯夷叔齐是两个什么人”子贡问孔子。 “古代的贤人啊。”孔子说。看见子贡来请教问题,孔子很高兴。 “那么,他们有没有什么抱怨” “求仁而得仁,有什么好抱怨的”孔子说得不以为然。 子贡从孔子那里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支持卫出公。” 按论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和子贡是死党,两人都非常聪明。论口才,子贡高于冉有,但是论城府,冉有深于子贡。子贡的聪明外露,而冉有的智慧深藏在内心。就像上面那件事情,冉有和子贡都猜到了孔子的态度,但是冉有不去问,而让子贡去问,而子贡非常想去问。 两人都属家境比较好的,因此共同话题很多。相比较,子贡比较傲气,喜欢批评嘲笑人;而冉有非常老到,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用现代话说,就是情商非常高。 由于冉有的管理能力很强,而且人非常谨慎,孔子让冉有做管家。 一次,子路从蒲地来看望老师,顺便带了些土特产之类。 “老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子路说,他每次来都有问题请教。 “说啊。” “我总能听到一些好建议,是不是可以按照这些建议去施行” “你应该向当地的父老咨询之后再决定啊。”孔子回答。 子路得到了教导,告辞走了。 过一阵,冉有来请示工作,请示完之后,问了同一个问题。 “老师,有些好的建议,是不是可以听到了就施行”冉有问。 “那当然了,听到了就去做啊。”孔子回答。 冉有得到了教导,也走了。 公西华一直就在孔子的身边,这个时候他提了一个问题。 “老师,为什么两个师兄提同样的问题,老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