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考据向背景补充)岳飞案问题详解 (第2/2页)
而岳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心中不甘是人之常情。 但是岳飞面对自己的老上级也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及时化解矛盾。 “丁巳,起复……岳飞为太尉……翌日,升宣抚使。飞威名日著,淮西宣抚使张俊益忌之。谋官薛弼每劝飞调护,而幕中之轻锐者,复教飞勿苦降意。于是飞与俊隙始深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9)这时,张俊与岳飞之间还是有和解的可能,但是被“轻锐者”阻止了。 绍兴十一年年正月,金兀术率十万铁骑渡淮河南下,直逼长江。 淮西危机,张俊所部与金兵激战,韩世忠奉命向西出击支援张俊,岳飞也同样奉命驰援淮西,但他却迟迟未动, “初,敌之入犯也,上命飞以兵来援。 飞念前此每胜,复被诏还,乃以乏粮为词。 最后,御上御札付飞云‘社稷存亡,在卿此举’ 飞奉诏移军三十里而止。 及壕州已破,飞始以兵至舒、薪境上,故张俊与秦桧皆恨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张俊对岳飞不能及时支援自己,怀恨在心。 这件事也成为以后岳飞遭弹劾的主要罪证之一。 后来岳珂著《鄂国金陀稡编》说此事是对岳飞的诬蔑,《宋史》未加详实辩析,以《鄂国金粹粹编》为据,附会岳珂之说,后人亦多以此二书为信史而用之。 《鄂国金陀粹编》记载此事为: 边报至行在,上赐御札曰:“虏人已在庐州界上,卿可星夜前来江州,乘机照应,出其贼后。” 诏未至,先臣窃念虏即举国来寇,巢xue必虚,若长驱京、洛,虏必奔命,可以坐制其弊。二月四日,即遣奏 ……至是上得乞会兵奏,大喜。及得虚报,果令缓行。是日又得出蕲、黄之请,益喜,手札报谕,以为“中兴基业,在此一举。” 岳珂这里说御札“果令缓行”,依据王曾瑜先生的注解,可以知道高宗御札多次督促岳飞快速推进,支援淮西,“星夜前蕲来、黄,径趋寿春,出其贼后,合力剿除凶渠,则天下定矣。”(《高宗宸翰七十九》) 岳珂在这里并没有真正依据高宗御札进行如实记录,而是用了曲笔。 接下来他又辩解说: “初九日,先臣始奉初诏,时方苦寒嗽,力疾戒行,以十一日引道 ……师至庐州,兀术闻先臣之师将至,与韩常等俱惩颖昌之败,望风遽遁。 遂还兵于舒,以侯命……兀术用郦琼计,复窥濠州。 三月初四日,先臣不侯诏,麾兵救之,次定远县。兀术先以初八日破濠州 ……虏方据濠自雄,闻先臣至,又遁,夜渝淮,不能军。”(《行宝编年卷之五·绍兴十一年》) 依据王曾瑜先生此条的注解,可知岳飞是在宋高宗又发多次御札的督促下才发兵的,二月二十日张俊、刘锜等人都已经收复了庐州,当时岳飞还未赶到庐州战场,当然不会有在庐州使金帅兀术“望风遽遁”的战绩。 并且王曾瑜先生还进一步考证出岳珂在《金陀续编》卷四所书《师至定远兀术等望风退遁解围庐州赐奖谕诏》的内容是南宋朝廷对张俊等将领取得拓皋大捷时的奖谕,与岳飞到定远无关。 《师至定远兀术等望风退遁解围庐州赐奖谕诏》是岳珂为表其先人功绩而故意挪用的。 岳珂在《鄂国金陀粹编》中认为张俊以此事诬陷岳飞有逗留之罪,这也是张俊遭后人指责的最主要罪证。 是岁淮西之役,先臣闻命即行。途中得张俊咨目,甚言前途粮乏,不可行师。 先臣不复问,鼓行而进,故赐札日“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难阻,卿不复顾问,必遄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 俊闻之,疑先臣漏其书之言于上。归则倡言于朝,谓先臣逗留不进,以乏饷为辞。(《行宝编年卷之五·绍兴十一年》) 同书的《淮西辨》说: “俊盖初以前途粮乏误先臣,而先臣不听,鼓行而进,及御札有“不复顾问”之语,俊意先臣漏其书之言于上,而谮害之言成矣。 当时先臣得罪,尚书省敕牒之全文,固出于一时酷吏之手;而俊之遗先臣书,称前途乏粮,以误先臣者,亦备载不遗,盖亦自有不能掩也。” 岳珂在这里表明是张俊以乏粮为由阻止岳飞援救淮西,岳飞不听,继续前进,受到宋高宗的嘉奖。 张俊怀疑岳飞向高宗告了自己的状,反诬陷岳飞以乏粮为借口,逗留不前违抗圣命。 但是淮西战事从正月中旬开始,宋高宗在正月二十九日就给岳飞发御札命其驰援淮西,“据探报,虏人自寿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庐州界上,张俊、刘锜等见合力措置掩杀。 卿可星夜前来江州,乘机照应,出其前后,使贼腹背受敌,不能枝梧。投机之会,正在今日,以君忠勇,志吞此贼,当即就道。付此亲札,卿宜体悉。”(《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卷3《高宗宸翰卷下·绍兴十一年》) 此后,宋高宗又多次督促岳飞支援淮西,但是直到三月初岳飞仅仅到达舒州。 整个二月份,张俊率各路军队正与金军激战,急需援兵,但是这时岳飞却迟迟未到,宋高宗多次急令岳飞支援,也没能起到作用,很是无奈。 因为又需要岳飞支援淮西,高宗只好好言相劝,在三月十日还再请求他出兵,“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 此以见卿小心恭顺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欢……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粮起发,前来庐州就粮,直趋寿春,与韩世忠等夹击,可望擒杀兀术,以定大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