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峨眉深山中少林 (第2/2页)
,亦题匾曰“气凛璇呜”,时称三绝。清康熙24年,巡抚汤斌又题联曰“一姬难见,而况有七;死者不愧,转怜其生。”文人墨客亦纷纷吊唁,明诗人高启曾作《吊七姬冢》:“叠玉连珠弃草根,仙游应逐马嵬魂。孤坟掩夜香初冷,几帐留春被尚温。佳丽总伤身薄命,艰危未负主多恩。争妍无复呈歌舞,寂寂苍苔锁院门。”明陈基也吟诗《群珠碎伤吴帅潘元绍众妾作》:“绣纹刺绮春纤长,兰膏鬌鬓琼肌香。芳年艳质媚花月,三三两两红鸳鸯。翠靴踏云云帖妥,海棠露湿胭脂朵。冶情纷作蝶恋春,新曲从翻玉连琐。画堂银烛天沉沉,扬眉一笑轻千金。明珠买得绿珠心,欲挥鱼肠扫妖彗。主君勿疑心似醉,一宵痛击群珠碎。门前铁骑嘶寒风,奇勋解使归元戎”。 七姬庙在解放后被毁,蒋庙前与前庙巷交接处,有条窄窄的“七姬庙弄”就是遗址,现已翻建成民居。前不久,平江区将七姬墓旧地,改造成了三百多平方米的小游园,取名“七姬园”,以作纪念。 张仕诚坚守平江(苏州)十个月,在朱元璋手下得力干将常遇春和徐达两支主力强攻下,最终城破,明军屠城,在混战中,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受主帅潘元绍委托护送隆安公主之子乘乱出逃,在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奋力保护下,经过艰难的突围,由此主仆众人终于逃出了城外。 郑国公潘德懋的父亲名叫潘道荣,宋亡时13岁匿姓民间,郑国公潘德懋的儿子潘原(元)明和潘元绍,他们下一辈共有男丁13人。潘元明做浙江行省平章助张土诚守城,即为江浙行省右丞守杭州。从云贵川潘原明的后人处了解到,潘原明去西南只带去两个儿子。 根据上述资料,以及峨眉山的潘姓家谱和口传资料来看,剩下的男丁11人一起逃亡到长江以北的仪征和六合等地。由此看来,护送人员不仅仅是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他们三人,护送的也不仅仅是潘元绍的儿子,应该包括潘元明的儿子在内。其中隆安公主所生之子更为重要,当然七姬她们所生的儿子也会在这逃亡的重要行列里。他们在各路护卫的护送下,夹杂在逃亡的难民潮中,带着大包小包行李,与那些肩扛担挑的难民,渡过了长江,一路向北逃亡。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他们三人身高相差无几,大约七尺(明朝1尺等于现在的8寸,约1.87米)许,身材魁梧,长相俊秀,而且功夫非常了得。他们三人是浙江象山人,在张仕诚的女婿金刀驸马潘元绍主帅攻打浙江,路过象山时,他们应征入伍,跟随潘元绍东征西战,成了他的老部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潘元绍精心挑选下,把他们三人调入了禁卫军,成为张仕诚的忠诚卫士和近身侍卫。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护送隆安公主之子出逃,也是为了报恩于潘元绍,更是为了效忠于张仕诚。他们主仆结伴而行,在逃亡的路上,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看到了一个比他们三人力气还要大的人,这个人是个真正的大力士,夸张一点说,就是一个大力神。他所挑起的行李,比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所有的行李扎在一起还要多,就像挑着两座小草堆,一人轻轻松松的挑着,健步如飞。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瞪大了眼睛,吃惊地望着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三个军人出身的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本身他们的力气就不小了,看到这人的力气超过了他们三人加在一起的力气还不止,足以让他们三人吃惊不小。 这个神秘人长得像个野人,五大三粗,身高九尺(约2.16米),头大得像笆斗,眼睛像灯笼,鼻子像油条,嘴像驴槽,身段像磙子,两腿粗似盘龙柱,力大无穷如猛虎,抓起人的双腿,稍稍一用力,就能将他一撕两半,活活的劈了。他吃饭从来不用碗,抓起锅,拿起饭勺,直接挖着吃,三口两口,很快就把一锅饭吃得锅底朝天。 这个神秘人物是谁呢?大家猜测着,却谁都不敢跟谁答茬,逃亡路上多风险,万一交友不善,丢了钱财事小,丢了身家性命事就大了。 因为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他们三人身有护送隆安公主之子重任在身,丝毫不敢大意。他们一路前行,来到了一个叫龙河集的地方,准备在这里落脚安家,回头却看到了神秘人在远远的跟随其后。不知他是劫财还是追杀? 大家考虑到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箩筐里,这样风险太大,于是一些不想走的潘家人,就留了下来,隐藏在这里,作为一个生活的落脚点,其他人员在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等人的护卫下,继续赶路。 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三人不敢停下脚步,又加快步伐继续往前行,想把神秘人甩下。越是想甩开他,越是甩不开,走得越急反而他跟得越紧。 这事让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感到很棘手,看他这种架势,三人加起来也不够他打,这让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不敢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处处躲让着他。 这个想躲都躲不了的人,该怎么办? 无奈之下,露宿风餐,又到了青棵柳,连续走了几天几夜,钟秀一、余秀开、陈秀方始终觉得有个影子跟着他们,这个影子始终甩不掉,于是不想再走的潘家人,在青棵柳又留下了部分人隐居在这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