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七章:抢运力,抢市场 (第1/1页)
大明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才能追赶上欧洲呢?肯定不是拿钱砸,那不是追赶,是胡扯。 根据现有的实力,李岩认为皇帝把重心移向造船业并不会撼动国内的根基。因为粮食问题解决之后,内部的矛盾已经消除。其一是国内的人口一直在减少,战争加上移民,让土地趋于平稳,所以国内不存在问题。其二,转移了勋贵的利益,分化了国内势力。就连郑家,也把眼睛盯到了北海道。从这两方面来看,朝廷可以腾出手来干别的事。 大明在造船行业本身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力量了,不光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偏向造船行业,欧洲大量的熟练技工的加入,也让大明的造船技术得到完善,但从技术上已经开始领先欧洲,只是数量上还差距很大。用后世的话说,大明还是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 但是,能造船还不行,还要能让这些船产生经济效益。纯粹的投入是傻子才干的事,不能产生收益,谁也扛不住。 所以,问题的核心还是怎么让海贸和海运发展起来。这才是能消化上万艘海船的解决手段。 “皇上,臣以为远海捕捞的渔业,可以消化一部分船只。”张煌言检验说。 “爱卿言之有理。”朱由检给了一个个大大的赞。 渔业是培训海员的“学校”,而且以大明人口的规模来看,海产品的消费市场很大。而且现在的渔业资源丰富,只要大明规模化捕捞,产生的经济效益绝对惊人。光是国内就能消化,一举多得。 “臣以为,我朝物产可以降价销往天竺波斯等地,吸引更多的买家。”陈邦彦建议。 这一条建议产生两极分化,很多人觉得贱卖货物得利少了,不划算。朱由检也陷入了沉思,如果按照穿越人的做法,一般都是铁血强硬地开展贸易,没人有在乎市场的规律。 一般穿越小说都是开展军火贸易,然后从中得利。这种做法太米帝了。但是朱由检看了一下这个时代周边的一些可能存在冲突的地区,除了欧洲,没发现什么大的可以做军火生意的地方。 换言之,就比如你发现了一块稻田,你是去抢劫一次,还是每年过来收租子?贸易的核心不是直接抢,而是要不断收割。大明的瓷器和丝绸是好,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就等于是香奈儿等奢侈品,市场还是有限。 之前不能降价销售,是因为海路不安全,做贸易的风险很大。现在海陆已经被扫清的差不多了,还当奢侈品卖吗?再说,大明的商品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品种了。 降价,然后得到更大的市场,扩大国内的生产规模,也扩大了海运的规模,这些都是利好,并没有损害赚钱的最终目的。 宁愿一次少赚点,也要让更多的船都能开出去,才是符合大明当前形势要求的。这是朱由检提出的口号。换言之,大明现在需要抢运力,抢市场。 第三个促进政策当然还是军火贸易,这是众所周知的手段。但是军火贸易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做的,比如战舰,以欧洲的造船能力,朱由检还不敢急着推出更先进的战舰拿到国际市场来做买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