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简录_第十一章 百亩庭中桃千树,前度王郎今又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百亩庭中桃千树,前度王郎今又来 (第1/1页)

    长安冬日的风略显干燥,犹如一阵一阵浪涛拍打在脸上,刮得两颊生疼,像浸在冰水之中。长安城有大阵是没错,可管不了自然轮替和风霜雨雪,大阵如果有事没事就运行,这样的耗费估计皇室都够呛。因此城外怎么样,城内还是怎么样。

    长夜未央,庭燎火光跃动照彻宫廷内外,所谓“朝臣待漏五更寒”,随着上朝的喝声响起,在承明庐等候的王宣等人相继步入朝殿。

    之前在承明庐便已经有过一番冷嘲热讽,甚至有人恶言相向,但王宣都横眉冷对。王宣作为贤人,儒家修的便是身,不会因几句话便失去涵养,即便是再恶心的话语。何况现在让那群自视高人一等的道士多说一下,待会儿上朝是少了一份激情,岂不更好。

    待李仪坐定,殿下众官站定,按礼节拜礼后,一位身着浅色便服,大腹便便的官员就迫不及待的站起。朝堂上的人都是心知肚明,当然知道这位八品的小官站出来是为的何事。朝堂内虽然由道门一手遮天,但其中并不是一片和谐,利益划分不均,自然也有矛盾。甚至于大唐以外的道家本宗,完全脱离大唐控制的道门也分划有“修法”和“修心”两派,千百年来争吵不断,门内的相互倾轧只怕也就比对儒家和佛家的稍微淡一些。

    这位八品的官员姓张,官居八品监察御史,虽然只是正八品,但同从八品上的左右拾遗一般,都是相当特殊的职位,拾遗是可以在皇帝身旁吹“耳边风”的。而监察御史,说到俗了去就是专门官员挑茬子的,动不动便在皇帝处弹劾官员。

    据传前朝一位宰相在朝参路上顺便买了点油饼,一边朝宫里赶路一边填肚子,被几位御史知道了,借用“有伤风化”之名,不合儒家礼仪,弹劾到皇帝处,便获了个“京官外放”和“永不入三品”的罪。虽然说不可能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便如此严重惩罚一位当朝宰相,自然是因为其它事,但御史台在其中的作用,众人不必多说。

    在众官面前,姓张的声色厉急的指控王宣,大致是王宣等人不敬上天云云,最后添上“若不敬天威,又何惧天子之威,实则是不敬皇帝陛下。”

    这番话自然不是说给李仪听的,这种话他这一派系在皇帝面前一直叨叨了无数遍,这次是说给刚回来的王宣听的。

    李仪抬手下压,示意张御史退回队列中去,并淡淡的瞥了一眼动了动身子的礼部尚书秦陵,继而一脸严肃的看向王宣,大有一丝不对之处便要拉人出去斩首的阵仗,问道:“王刺史以为如何。”

    王宣初回京师,本来是可以有个官职先任着的,但道门一直吵吵嚷嚷,即使有少数儒家学宫走出来的又敢于发言的也无力反击,因此便一个九品小官都没有,李仪也只能以之前的官职称呼着。

    王宣听得上面皇帝问话,赶紧起身行礼,恭恭敬敬的回答道:“臣等并非不敬天威,实在是苍天已死,道不可道,法不可法。道门之人包藏祸心,明火执仗,肆无忌惮,人所共知。”

    此时礼部尚书秦陵在王宣话语落尽时便腾身起立,作揖进言:“臣以为王刺史所言虽有不当之处,但忠君之心,如玉壶之冰,明光鉴人。”

    礼部尚书一般都是由儒家一位亚圣担任,所谓“天下礼法,言出一家”,儒家礼制担当着“正宗”二字。所以秦陵言语中对王宣多含袒护褒扬之意。

    李仪看着殿下此时已经叽叽喳喳的众官笑道:“秦爱卿所言极是,李右相尚未回京,但前几日传书进言,谓王宣众人,应当平等以待。诸位爱卿有何见解?”

    殿下议论纷纷的众官霎时安静下来,殿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有何见解?”四个字,一个字一个降调,最后一个字阴沉如水,询问之意浓重如实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