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简录_第二十六章 阳关三叠起苍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阳关三叠起苍黄 (第1/1页)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剑山当然没有雨打梨花这般点点滴滴的幽静之美,但确实坐在剑山的断崖上看黄昏落日,是世间一大美景。

    宁然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在脑海中过了一边“阳关十三叠”的音律和意境。其实音律是次要的,和其它法门的口诀同出一辙,归根结底要掌握的还是意境。

    这里就体现出拓本和原本的差别了。很显然,即便是博学天下的儒家言文圣人,也不可能精通每一法门,很多都是粗略通识便已经很不错,更何况“阳关十三叠”是一门足以斩圣的法门。

    如果是《天下式》原本,那么“阳关十三叠”的每一分意境,都会原原本本、丝毫无差的从纸面渗透出来,宛如创立这一法门的人站在面前亲自施展,其中领悟,自然就多了几分。

    直到接近晚饭时候,宁然才觉得对前三叠有了几分把握,至于后十叠,他明白其中的意思,却无法明白其中的意境。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就是这般感觉。因此道家称呼传说中道祖达到过的境界为“道可道”,据道家典藏记载,是传说中的第六境。

    在青霜楼中修习前三叠自然是不可能的,估计不等他修完第一叠,就会有人到房间门口堵他。因此宁然打算选一处比较僻静的地方。

    两座剑山也被一同称作“剑门山”,从远处看来有点像平放的楔子,一面平缓,一面陡峭。小剑山上宗门屋宇都是修建在平缓的一面,背面便是蔓生杂草的断崖。

    一块断崖横立,背后是生长得有齐腰深的杂草的宽阔平地,脚下却是万丈深渊。宁然就这样悬坐在断崖的尽头,晃荡的双脚踩着虚空,下方是看起来朦胧不清的云海叠叠。

    “阳关十三叠”的第一叠,也就是第一手剑式的起手式叫做“起苍黄”。握剑之手一抬,便如西风乍起,云雨渐生,半竿斜日横挂长空。

    第一式修成很容易,但修到精深处却很难。宁然虽然一直在燕州,但其实燕州在宁然来之后的十多年里,因为三十年前的那件事,除了马贼盗匪不断以外,还是相对比较平和的。

    因此宁然见过守城的将士,却没见过行军作战时的那份肃杀萧瑟之气,唯一的体会,只能在前世“长烟落日孤城闭”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前人构造的意象里去体会。

    在剑山此处,他认为也就只有四处无依的断崖与落日才能更贴合了。

    他初步掌握的前三叠,第一叠名为“起苍黄”,第二叠便与落日关联更为紧密了,名为“西山阳”,不过此处的西山并不特指那座西山,只是因为阳关在大唐西端,便指代的是阳关附近的一切山脉了。至于第三叠名为“漳河曲”,这是阳关附近的一条长河。

    前三叠只是整个“阳关十三叠”的意境基础,其实用在剑招上对敌的话,除了能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之外便没有一丝用处了。而第四叠“愁杀人”才是用来杀敌的剑招。

    横笛竖箫,一般都是如此。而笛声多时是给人的清越感觉,即便是月夜下的半城笛声,也只是唤唤离人的愁绪,绝对没有箫声的莽苍萧瑟之感。

    当宁然箫声一起,断崖之间的箫声便重重叠叠,空谷传响。伴随着崖上飞鸟惊起,宁然停下来耸了耸肩,面带无奈之色,看来自己确实在乐器上面没什么天赋!

    只得一遍一遍的不断练习,从最初的断断续续,半个时辰后已经能够到一遍成曲、毫无间断的吹完第一叠“起苍黄”了。

    剑山自古也有关隘的用处,向来有“剑山峥嵘而崔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虽然没有西北端的那座阳关一般苍茫黄沙乱卷,但视死如归的鲜血早已刻入这里的的每一寸土地。

    当宁然最后一遍“起苍黄”吹响时,已经不再是跑调跑到天涯海角那么夸张了,其中的意味,倒是真有几“分残阳三万顷,十里阳关道”的萧瑟。

    冬日黄昏的风更加清冷,在两座剑山之间呼啸而过,刮过崖壁上的缝隙,在其中回旋,响起一阵阵呜咽的声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不绝如缕。宁然的箫声与呜咽声夹杂在一起,犹如边塞上的战魂在合唱着一场凄凉的歌。

    苏棂坐在一棵榆树下,背倚着一棵榆树,脚边平放着一柄寒光凌冽的长剑,似乎冬日的冰雪也逊上这寒光三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