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六章 道医郑注 (第1/1页)
是晌午,若昭穿戴齐整,起坐在破旧但洁净的案几边,由薛涛和老仆妇郭媪陪着,接受郑先生诊脉。 郑注,郑先生,跨进屋中时,若昭抬起双目朝他瞧去,不由微微一怔。 当自己小产时,郑先生在屋外劝解,无论嗓音口吻还是言辞分寸,听来都颇为老道沉稳,不料今乍观之下,竟是和弟弟宋若清差不多的二十左右年岁。 不过,眼前这位郑先生,远不及若清面容英俊,而是生得小眼塌鼻,尖嘴猴腮,说其貌不扬,都口下留了。 但若昭除了惊讶郑先生的年轻外,对他的外貌浑不介意。她心中只有真挚的感激,感激他妙手,全心地救治、调理自己这萍水相逢的病人,更感激他仁心,超度了自己可怜的孩儿。 郑注作揖行礼后,摆上脉枕,在上头铺好丝帛盖巾,请若昭伸出手来。若昭见那脉枕,并非寻常的三彩色,而是洁白如雪,泛着淡淡一层柔和的银晕,教人瞧着心平气顺。 “郑先生,这脉枕,可是邢窑白瓷?” 郑注颔首“正是。听口音,夫人也是来自河北?” “本妇未出阁时,家在潞州。” 郑注“唔”了一声,继续专心诊脉。 这些时,一些产后体征方面的讯息,郭媪已通传给郑注,免去了郎中当面询问妇人的尴尬。此际又有女眷陪伴左右,郑、宋二人倒也松泛自然。 结束号脉后,郑注神释然,温言道“夫人放心,您虽头胎不幸早产,但乃因胎叶受外力重创之故,并非母元不固导致胎漏。夫人年华正盛,好好将养,再得麟儿不是什么难事。” 若昭欠致意。郑注虽容颜丑陋,但言辞一如当那般斯文有礼,分寸恰当,所携医具又雅洁精致,令若昭颇有好感。 短暂的沉默后,若昭鼓起勇气开口道“郑先生,小儿得先生超度后,不知墓冢在何处,待过几可以走动了,本妇想去看看。” 郑注道看了看窗外,诚然道“夫人脉已沉稳,现下即可由某家引路,去看看小郎君安歇之处。” 他说得这样爽快,倒令在场的三位妇人皆是一愣。 郑注瞧着她们,解释道“某是医家,病患的请求,某既不会刻意逢迎,亦不必执意反对,而是一切以病患安危为重。那夫人正值临盆,若郑某与郭媪让夫人见了小公子的模样,只怕夫人伤恸攻心,万一产后血崩,莫说郑某,便是神仙也救不回来。而今,不必诊脉,仅以气色观之,也可知夫人心已静,某怎会对夫人的母子伦常之请予以拒绝?寻常医家都论妇人产后坐褥须满一月,某是道医,讲求顺天从人,夫人既然体已好转,外头又暖无风,医家何必还囿于纸上医理。夫人稍加收拾,便可随郑某去令郎墓前。” 若昭闻言,又感激又欣喜,于是穿上郭媪从行囊中寻出的风袍,在困于陋室半月后,第一次走出屋门,来到鸟语花香的光里。 算来时令已四月,此时无论是潞州还是长安,大约都已芳菲将尽。但刘扩等马贼占据的这秦岭余脉的小山头,却仍是桃花杏花始盛开。四下目力所及,浅粉淡红,明媚动人。 在柴扉小院外,须经过一片土屋瓦房,方能再寻到勉强可以通过人马的山间小径。若昭猜测这些土屋便是山贼刘扩等人的居所,但此刻却见一片寂静。 只听郑注道“刘二郎当是又出山寻食去了。” 这些时,若昭听薛涛说过刘扩此人的来历。薛涛这小娘子倒是心旷达,并未因刘扩曾想强迫自己而对其全然贬斥,反倒直言,自己上山以来从未听说这些山贼害人命,平素进出之纪,也确实和自己所熟悉的陇州军营里差不多。 若昭沉吟道“刘二郎既然本是军中好手,又因一腔忠义而不愿附逆叛贼,此次机缘巧合救得李公,不知可否由李公引荐给陇州韦节度。” 郑注缓步而行,听了若昭之议,也仍用了沉缓的口吻道“夫人,郑某本是方外之人,若言语有失,还请夫人见谅。某倒觉得,刘二郎不妨将这山贼之路,好好地走去。” 若昭讶异。从未听过,做贼的路,也是“好”路。 郑注继续道“如今这世道,为官则向黎庶商贾索要苛税,为兵则不得不一面征战一面劫掠,如此凶徒,和为匪为盗,又有何区别?刘二郎每每出山,虽仗着刀刃之利、匪气之狠,吓得那些单独往来的官商不得不老老实实花钱消灾。但他们只谋小财,不害人命,若见到人间其他不义事,还会路见不平便出手,夫人难道不觉得刘二郎他们,比这天下多少苛税bī)死人、刀仓搠死人的官兵,走的都更像是正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