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代十国的人口考究 (第1/1页)
在古代,人口就是生产力的体现,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中,社会总产出体现在几个大类商品中,如粮食、布帛、瓷器、铁器、茶叶、盐、酒等。因此,如果比较历朝历代的GDP数据,便需结合这七类物资的产出数据对比。而其中最重要的数据便是粮食和布帛,因为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标准。显然,在没有机械的古代,物资的产出严重依赖人口。 另外影响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是耕地,国力上反映的是领土面积。但对耕地的分析要结合古代的实情,北方草原和西域沙漠的产出是极少的,不像后世可以在这些地方挖出煤炭和石油。中国贡献GDP和人口的领土,从古至今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 宋朝之前,北方平原开发较早,因此人口集中于北方中原地区。随着这些地方的土壤耕作了几千年,肥力流失,亩产量下降(土壤中的钾、磷、氮等元素就那么多,古代不能利用化肥补充土壤中的元素,只能利用河水、有机肥、草木灰等原料补充肥力,因此农作物的产量必然缓慢下降)。再加上战乱的影响,人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耕地不断被开发利用。 本章的重心是探究五代十国的人口,参考的文献较多,包括《中国人口通史》《十国春秋》《南汉国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古代由于户籍政策的限制,不能准确普查到人口数据,加上五代十国的战乱原因,人口的数据会不准确,但也务求真实。 腾泽之和路遇主编的《中国人口通史》从多方面的文献、史料对比,细致厘清和估算了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特别对隐藏人口、重复计算等影响人口的因素都有认真的匡算,因此人口数据的参考性很强。 男主穿越的时间是944年,古代不会常做人口普查,赵匡胤皇袍加身,特别是宋朝统一南方各国后,才有零碎的户籍和人口数据,因此只能去反推或者估算人口数据,时间点则选在公元945年左右。 后晋:后周有相关的人口数据,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多方对比,除去淮南、山南(从南唐手中夺来的领土,避免重复计算)地区的人口,后周末期人口约1200万。考虑到后周在柴荣和郭威统治的十年间,社会民生和生产有所恢复,同时强迫大量不在人口统计范围的和尚还俗,增加了人口;而后晋几次被辽国攻打,被杀的百姓较多,因此后晋的人口应该少于后周,但后晋此时还有北汉的领土,公元945年的人口约40万。总的估算下来,后晋的总人口约1150万。 南平:高继兴建立,国力较弱、地方不大、主要是荆州,公元963平定,户数14.23万,按户均5人计算,人口约70万。南平政局相对平稳,乱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可能千分之二都不到,人口的增量可以忽略,仍是70万计算。 南楚:从宋军963年平定湖南夺取的户数看,人口约55万,但南楚951年被南唐灭亡,后被南楚旧将占据,南楚还曾被南汉夺取16州35万人口,因此公元945年左右,南楚的人口差不多90万。 后蜀:宋军965年平定,此时的户籍数为53.4万,人口约270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