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真龙之五代工业指南_128.灰吹法提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28.灰吹法提银 (第1/1页)

    如果问姜明现在缺什么,他肯定会说是银子,革命军现在有土地、人口、铜铁矿、铅锌矿等基础资源,粮食、布匹、食盐等也储备充足,实力蒸蒸日上,可是流通性好、交易方便的货币却严重不足。

    按说革命军开采了铜矿,抄没了贪官污吏、恶霸劣绅的家财,钱财应该不缺,事实也是如此。但是铜钱作为货币太过笨重,1贯钱重4公斤,为了给修路的上千百姓发工钱,每次都要用几十辆骡车把钱运到指定地点,实在是费时费力。如果有银子支付工钱的话,古代1两银子40克,在五代的时候可以抵2贯钱,1000两白银才40公斤,可以抵付3000名修路百姓一个月的工钱。

    当然白银匮乏不单是革命军的问题,中国本身就是金银缺乏的国家,姜明以前在某券商的研报中看到一种推算:中国古代至明朝末期,白银的总产量约3亿两。但从16至18世纪,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200多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到3亿两,折合公制1.2万吨。

    其实研报中的估算方法,姜明也非常认同。古代白银开采在宋朝进入高峰,鼎盛时期平均每年的课银量约20万两,而唐宣宗时期的白银平均课银量约2万两,提高了10倍。民营银矿冶炼出的白银按20%交给官府,剩下用于支付成本、扩大再生产或留存利润,官营银矿则大部分上交给官府。

    自然界基本不存在天然白银,所以白银开采主要受技术约束,时间越往前,白银产量必量越少;不像黄金可以天然存在,远古时期反而可能开采到天然金矿。所以两汉之前,黄金反而比银常见,因为容易开采的天然黄金容易得到。

    姜明查过资料发现,两汉至南北朝开采的银矿极少,唐朝开发南方后,白银产量才得到提升,但冶炼技术并不发达,而且唐初白银产量极少。如果从唐中期课银量推算白银产量,差不多7至8万两,初期及晚期因战乱减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内,平均每年5万两,则唐朝白银总产量为1500万两,加上唐朝之前两千多年的白银产量约2000万两。因此宋代之前的白银总量约3500万两,折合公制1400吨。

    两宋是中国白银开采的高峰,为了每年给“辽、金、元、西夏”等亲爹上贡白银,到处开采银矿。到了明清时期,银矿资源枯竭,白银产量下降到30万两左右。

    宋初的白银产量也很低,产量在中期达到鼎盛,末期由于资源枯竭下降。由于官营银矿的存在,加之数量较大,不能简单用“课银量”反推产量,可以推算宋朝鼎盛时期的产量为80万两,宋初只有七八万两,宋末接近明朝的30万两。假定两宋三百年白银平均产量为50万两,则两宋的白银总量量为1.5亿两,折合公制6000吨。

    元初至明末的400年按年产30万两白银计算,总产量约1.2亿两,折合公制4800吨。因此,远古至明末的白银总产量差不多3亿两。

    “银子太少,用铜钱支付军饷、工人薪酬实在太过笨重,得到处开采银矿、想办法炼银才行。铜钱作为货币真是太不方便。”姜明感叹道,却又很难使出力气。

    现在是五代时期,远古至今的白银产量只有3500万两,大部分还用作于陪葬物和制成银器,流通的白银连1000万两都不到。白银在唐朝并不是货币,是贵重物,只承担了少量的货币职能,想让白银成为货币,暂时还非常困难。

    “该炼的银还是得炼,积累技术也有好处。”姜明心中默想。

    另外史书记载的汉朝皇帝动不动赏赐臣子几万斤黄金的事情,听听就行,不能当真,汉朝虽然继承了先秦的财富,但也没到那种财大气粗的地步,那时候“赏金万两”一般都是给的铜币,不是真正的黄金。

    否则汉武帝光赏赐黄金就有80万斤,汉朝的“斤”相当于后世的250克,折合公制约200吨。汉武帝初年的粮价、物价非常便宜,有这么多钱,还用得着去搜刮富商,搞得天怒人怨、发《罪己诏》么?想想就不靠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