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真龙之五代工业指南_152.银矿招标制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2.银矿招标制度 (第1/1页)

    公元946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总督府关于采矿的政策,即《革命军统治区金银铜铁等矿藏开采管理办法》正式出台。革命军海军现在拥有当世最快的风帆战舰,三天就能绕海南岛航行一周,因此文件很快便以告示形式张贴在各州县告示栏中。

    崖州政府的门口告示栏前,一大群听到消息从家赶过来的商人把布告栏围了个严严实实,真是里三圈、外三圈,密不透风。

    一位商人挤不进去,恰好前面有个熟人,便问道:“燕掌柜,前面告示上说的是啥?为何如此多的商人围在此处?”

    商人名叫燕小七,听了朋友的问题,便道:“告示上说,只要是统治区的商人,都可以交一笔钱给总督府,然后获得采矿权,另外采矿的两成所得需交给官府。”

    中国地大物博,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把所有的矿产都抓在手里,以制度的形式放开采矿权,反而能刺激矿藏的开采。姜明出台的采矿政策吸取了后世的招标制度,商人想获得采矿权,必须走公开竞标的流程,价高者得。只有竞标获得采矿许可证,才能合法采矿。

    “这好像与大唐的银矿课税之政差不多,为何大家如此关注?”

    古代开采银矿有多种方式,包括官营、官民合营和民营,官办为主、民办为辅,官府对民间采矿一般课税为20%,跟革命军的抽成一样,而且还减少了采矿许可证的竞标。

    姓燕的商人摇摇头,说道:“陈掌柜此言差矣,先朝之时,普通商人可以采矿吗?那些开采银矿、铁矿的商人哪个没有皇亲国戚的背景?而姜总督在告示上明言,只要是全家都在本地的商人,都能竞标采矿权,无论金银铁矿,均无限制。”

    唐朝时期,全国共有金、银、铜、铁、锡等168处矿山,80%掌握在官府手中,民间拥有的矿山极少,普通商人没有政商关系,根本不敢采矿。当然这也跟古代的生产力不足有关系,唐朝每年的铁产量才5000吨。有限的钢铁资源当然要掌握在朝廷手中,毕竟兵器、盔甲都要用到铁,只有先满足军队、政府使用,才会拿出少量生铁卖给百姓打造农具、菜刀之类的物品。

    姜明推出的政策则不同,只要是海南当地的商人,就能参与竞标采矿权,招标过程公开透明,出价高的人得到采矿权。当然政府不会把所有的矿山都拿出来招标,像石碌铁矿这样的好矿当然是抓在自己手中,目前政府只会把品质一般的矿山拿出来拍卖。

    燕小七继续道:“而且总督大人还在告示中明言,将把白银冶炼技术传授给开采银矿的商家,比现在炼出的白银更纯、更白。现在各地商家都知道姜总督有惊天伟地之才,那些水泥、肥皂、牙膏都是姜总督亲自创造出来。”

    陈姓商人闻言大惊,诧异道:“竟有此事?姜总督居然把炼银的秘法传授给商人?”

    古代没有专利法,许多产品的制造方法都被视为不传之秘,许多世家大族对传家秘方都有严格的保密法则,例如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等。然后这些传世秘方都在王朝的乱世更替中,因为战乱、族灭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现在姜明把冶炼白银的方法传授给开采白银的商人,确实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那可是他们眼中的不传之秘。

    为了掀起“采银潮”,姜明也是拼了,他打算把改进版“灰吹法炼银”传授给开矿的工匠,当然后面还会创造更先进的办法。关于“灰吹法”的出现时间,正式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详细的描述,不过出现的时间应该是唐代或更早。

    但是姜明的“灰吹法”在结合前人智慧的基础上作了许多改进,首先银矿浮选比古代效率更高,鄂式破碎机的碎石效率不是盖的;其次是石墨坩埚的应用,将浮选出的银矿置入石墨坩埚中,石墨坩埚的耐火温度高达3000度,基本可以熔化各种矿物,银矿实现初步的富集和烧结;然后利用铅和银共熔的特点,将白银熔解在液态铅中;最后在石墨坩埚中继续加热,由于铅的沸点为1900度,待铅完全汽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白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