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二章 离谱 (第2/2页)
,产生的‘流星体群’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小。所以,母彗星在掠过近地点、远离太阳时,它身后轨道上的‘流星体群’大体上会按照这样的规律分布:【母彗星——。——o——O——O——o——。——】(小圈代表规模小,大圈代表规模大) 而在母彗星掠过近地点离开之后,地球能碰上的‘流星体群’,大概率只有后三个‘圈’,也就是说,在母彗星下一次回归之前,地球在经过母彗星轨道附近时遇到的‘流星体群’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小,对应的就是每次爆发的ZHR只会越来低。这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做一个直观的假设性说明: 【遇到‘大圈’时的ZHR是500,‘大圈’后边的横线是ZHR个位数的低迷期,然后遇到‘中圈’时的ZHR是300,‘中圈’后边的横线也是ZHR个位数的低迷期,然后遇到‘小圈’时的ZHR是100】 …… 思绪理到这里,苏乐总算是找到怪异的地方了。 1911年,‘御夫’的母彗星离开近日点后的最近的这130年里,地球一共130次经过了这颗母彗星的轨道,先后三次碰到了彗星轨道上的‘流星体群’。按照规律,这三次的ZHR大体上应该呈递减趋势,而且,130年的间隔,递减的程度应该很明显。可实际情况是,这三次爆发的ZHR相近。 这是怪异点之一。 第二点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御夫’母彗星的公转周期是2500年,现在距离它上次来到近日点才过去了130年,按照规律,在公元4400年之前,‘御夫’的ZHR都不可能大幅度蹿升,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今天它蹿升得相当离谱。 苏乐越想越觉得匪夷所思。 ‘御夫’的母彗星,是怎么做到在它的轨道上留下这四个奇葩的‘流星体群’的? 苏乐挠头…… 关于之前三次ZHR相近,他只想到了两种可能性。 1935、1986、1994,地球在这三年里遇到‘流星体群’,它们诞生于不同的时期,诞生时的规模也不一样大,然后经过了长年岁月的蹉跎之后,它们奇迹般地统一成了能够带来200ZHR的规模。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以前的观测条件有限,记录的数据不准确,然后,地球每年365天里,只有几天的时间会在母彗星的轨道附近,所以,在剩下的360天时间里,在母彗星的轨道上运行的其他的‘流星体群’,都被地球错过了,所以,单单3次爆发记录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今天的这次爆表式的爆发,远超过往的任何记录,苏乐怎么想,都觉得不简单。 难道很久以前、‘御夫’的母彗星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就剧烈喷发过?所以今天才会有这么一个规模很大的流星体群姗姗来迟? 彗星在距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发生剧烈喷发,那基本只可能是经过大行星附近、被大行星的强大引力扰动导致的。 这很容易查。 苏乐没有多想什么,立刻从气象站的数据库里调出了太阳系运行模型,并在查询框里输入了一些条件。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在模型可以追溯到的时期内,‘御夫’的母彗星并不会近距离掠过太阳系的大行星。 这个结果,让苏乐愣了好一会儿,随后,他倒是灵光一闪,又想到了一种可能——这次碰上的超大规模的‘流星体群’,是母彗星在上上次掠过近日点时形成的?然后辗转到了今天、恰巧被地球碰上了? 真相到底如何,苏乐很想知道,他甚至想去搞一个与彗星演化有关的模型。但他也很清楚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出来的,而且,就目前人类文明所面临的形势来看,研究彗星模型什么的,也不合时宜。 不过,这个研究与他之前准备做的事也有一些关联——之前,他准备去泰山三站搜集年九零说的陨石残骸,看是不是能从残骸中找到有机分子之类的东西,生物工程部门最近需要一些与此相关的研究资料。而现在看来,砸坏泰山三站天线盒子的,可能就是‘御夫流星体群’的流星体,把这个‘流星体’的残骸找回来后,在寻找有机分子之余,也可以对其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比如跟以前搜集到的样本进行对比,这样就能得到很多关于母彗星的信息。 苏乐如此想着,然后果断就给气象站去了电话,他想问这次‘御夫’的‘极盛期’大概会在多久之后结束。极盛期,也就是ZHR的高峰期,这期间,室外活动的危险系数是很高的。苏乐想去泰山三站,只有先等‘极盛期’过去了再说。 结果,电话拨通之后,是叶扬接的电话。 “你先待着别动换了,实在想去找残骸,可以联系小年,让他弄个机器人去找。”叶扬说。 “极盛期难道会持续很久?”苏乐问。 “现在还不清楚……你部门里要是没有急事等着你处理,你可以先来我这看看。”叶扬说。 “有啥好看的?看气象云图么?” “看地球。”叶扬说,“地球吸引了这个‘流星体群’的绝大部分……” “你是说……”苏乐一怔,“看出现在地球上的流星雨?那应该很壮观吧,不过,我这连上了地球那边的信号,也能看啊,为啥要去你那?” “不是看从地球传来的画面。”叶扬说,“是站在月球的角度去看出现在地球上的流星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