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采访 (第2/2页)
张德林的身体受不了。 “我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一天在地里干活又不是白干的。”张德林迈开步子,向着村子的院子走去。 德林班的其他人也都跟了上来。 张德云最是兴奋,一边走还一边和那些记者在聊着天。 众人来到院子里,德林班的艺人们将台子搭起来,准备好手里的家伙,准备开始演唱。 “征东一场总是空,难舍大国长安城。”随着伴奏声开始,张德林开始唱了起来。 “自古长安地,周秦汉代兴,山川花似锦,八水绕城流。”这一首和《将令一声震山川》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整体比较平和。 因为喝了一点酒的缘故,张德林此刻十分的兴奋,嗓音也更为豪迈。 其他的老人们摇晃着身子,也是极为兴奋,拉着二胡板胡等乐器,配合着张德林的演唱。 “该拿什么当笔尖,无奈口把中指咬。”张德林唱。 伴奏声继续。 这一场足足唱了六分钟,让媒体记者们一饱耳福。 这段节选自老腔的剧本《薛仁贵征东》。 老腔一场完整的剧本唱下来几个小时,现在的人们根本没有耐心去听了。 张德林私下里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将不少剧本的唱词都进行了节选,选取其中有意思的部分唱给观众听。 除了是老艺人之外,张德林还是德林班的班主,他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唱完之后,记者们也都商量好了说辞。 采访的地点选在了张德林的房间之中,这里是张德林放置剧本的地方。 张禾和刘兴武也跟在后面。 记者们就好像好奇宝宝一样,什么都没有见过,就连张德林手上的月琴都要仔仔细细的问一下。 “我手上这个月琴你到外面是买不到的,是我找木工专门做出来的。”张德林自豪道。 手上的月琴是八角形的,其他地方的月琴大都是圆形的。 “这个木块是什么?”记者们又问张德云。 “这是枣木块,最早是砸板凳,现在我们演出都是砸长条凳。”张德云解释道。 “请问你们唱的这些歌词都是你们自己写的吗?”记者们继续问。 老腔是一门突然冒出来的曲艺,在此之前,只有虎沟村张家在唱,外人根本就不知道。 记者们也查不到多少资料,对老腔的认识可以说一片空白,只能一个个去问。 “这些剧本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张德林缓缓道,他坐到床边,拿出一把钥匙,将床头的木柜抽屉打开,从里面取出来一个木头盒子。 他的脸色凝重,双手将木头盒子端在手里,随后放在床上。 摄像师将镜头对准了木盒。 张德林将木盒打开,里面摆放着一些老旧的书籍古本,上面的字迹全都是用毛笔书写的,看起来已经有了很长的年头。 “这些就是祖上留下来的剧本原本,我现在基本上都不咋看了,已经全都记住了,这些剧本不敢乱翻,你看这都快破了。”张德林从中拿出来一本,让记者们拍了拍。 “里面都是什么内容呢?”记者们好奇道。 “这些戏,其实也没有啥内容,说到底就是jianian臣害忠良,相公爱姑娘,我们手里面的剧本,大部分是讲三国时期的,剩下的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上一点,唱戏么,唱的都是历史。”张德林笑道。 活了大半辈子了,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一旁的刘兴武倒是有些惊讶,他没有想到,原来张德林的手里还藏着这么多好东西。 这些剧本在他的眼中已经不是什么剧本,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马上保护起来! 不保护的话,万一哪天忽然出现意外,这些剧本全部消失,那就真的消失了。 不过他也没有着急出马,先等这些记者们采访完了再说。 记者们紧张的记录着,这些东西以前可从来没有人知道,现在他们拿到的都是第一手的消息。 “德禄爷爷,现在华阴老腔已经成功入选非遗,你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呢?”华商报的记者扭头问道一旁的张德禄。 “能有啥打算,白天种地,晚上唱戏。”张德禄朴实地笑了起来。 那群记者们也全都被逗笑了。 老艺人们憨厚的样子感染到了他们每一个人。 记者们继续问了几个问题,把这些老艺人全都采访了一遍,旋即转头看向四周,发现了张禾和刘兴武的踪迹,一群人立刻扑了上去。 “张先生,据说你是张德林的孙子,你以前为什么没有去学老腔,现在又想发展老腔了呢?”记者问到。 问题很尖锐啊,张禾在心里感叹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