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六章 引客逛市 (第2/2页)
帆蚌苗技术容易被人掌握,发展优势不大,只有大规模繁育优质珍珠才是发展方向。” 何喜富说:“其实这个道理我也懂,只是销售方面政府限制多,所冒风险大。” 朱均林笑笑说:“这下你都是当干部的人,对国家的形势分析还看得那么短浅,你看看我们这边,就比你们这里宽松得多了,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一旦市场充足后肯定会放开让你去交易的。” “正是如此?那我这一轮黄刺鱼淘汰后就缩小人工繁殖三角帆蚌苗的规模了。”何喜富接着想听朱均林第二个建议。 朱均林把身子往何喜富身边站了站,用更轻的声音说:“你有没有发现,我带来的几位客商,今天他们在你们这儿是占了便宜去的,这个便宜不只是因为你们这里收购的价格低,而是因为他们这些看起来大多数都是劣质珍珠中,夹杂着不少优质珍珠,如果把这些珍珠分捡出来,当作优质珍珠卖,其价格可上高到每斤一千甚至是一千多呢,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是,以后你收获了珍珠后一定要分捡开来,按等级卖。” 何喜富告诉朱均林,这个自己自从医药公司看到珍珠收购目录后就知道了,从上次来江苏那家古品收藏店卖珍珠开始,自己已经开始用分捡法来投售珍珠了。 朱均林点点头说:“就应该这样,否则这个亏就会吃大呢!” 吃晚饭的时候,湖上大队的陈东贤也来何喜富家陪这批客商,吃饭期间,陈东贤告诉朱均林他们,自己村里为庆祝珍珠市场开业,今晚有两场露天电影要放,一场是越剧《珍珠塔》,另一场是越剧《红楼梦》,是自己专程从城区电影公司叫过放的,希望朱均林他们也去看看这两声电影,看好后由他安排到城区酒店住宿。 朱均林先道过谢,然后再说,利用晚上回去这是他们既定方案,因为车上有珍珠,晚上回去安全些。 珍珠市场开业已的一段时间,但来的人有时多有时少,买走的珍珠就没有上次朱均林带来的那批客人多,陈东贤心里急,就又跟跑过来跟何喜富商量。 何喜富想想这也没有其他办法,诸北镇成立不久,虽然媒体宣传已称得上铺天改地,但真正要了解的或者说有效了解的还不多,所以只能期待着以后知名度提高后的日子。 珍珠市场更是开业只有十天半月的时间,连像模像样的宣传广告都没做一次,再说来的客人都是远方的客人,诸北有珍珠市场的消息更不可能一时传入他们的耳朵。 这样前后一遍想,何喜富还真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对陈东贤说:我们是否设法在汽车站、火车站,还有几个大酒店、大旅馆那边去张贴几个宣传广告,当这些外来的、去外的客人把诸北有个珍珠市场的信息带走后,我们这个小市场或许还有大客商过来呢。 陈东贤想想这倒确实是个好办法,第二天就到村校找老师,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意思设计了几张油印小广告,想去叫上何喜富用自行车带上自己去城区的重要公共所场张贴,但又担心何喜富因忙而推却。 好在何喜富这里有两个儿子守着蚌塘,要不是其他人来叫他查蚌看蚌的,他没要紧的事情,所以朱均林这么一说,也就推出自行送陈东贤进城去了。 何喜富和陈东贤足足花了半天时间,从火车站到汽车站,从大酒店到小旅馆,甚至处于体育场、电影院等几个公共场所的几个公共厕所内,都贴上了诸北珍珠市场的油印小广告,印去的三十几张广告一张不少都贴了上去。 贴了这么多广告之后,何喜富几乎是每天下午一二点钟都要去市场转转,看看来这里的客商有没有多起来,但每天总是满怀希望去,带着失望归。 见父亲天天因为珍珠市场冷静而唉声叹气,就劝说道:“爸,看你这不高兴的样子,这珍珠市场的兴旺与否,对我们又没有多大关系,你看看我们的三角帆蚌苗不是照常卖、珍珠又不愁卖不掉。” 何喜富对儿子思强说,话不能这么说,有句话说的是“独木不成林”,只有一片茂盛的森林,才能吸引众多鸟儿的到来,在诸北如果形成不了珍珠产业这个大市场,我们民迟早会被人家所抛弃的。 是不是我们张贴的广告早就被人家清理掉了呢,何喜富分析起广告效果差的原因,他决定趁今天这个空余时间骑着自行车进城去看看。 刚骑出村口,就被一高两矮的三个男子拦住问路:“同志,这里有个诸北珍珠市场吗,请问路往哪里走?” 何喜富本来待人热情,一听是来打听珍珠市场的,就更加显得服务周到,他连忙推着自行车往回走:“我知道、我知道,这就带你们过去。” 听听这三人说话像是上海人,何喜富也就带着半土半洋的普通话问他们:“你们是上海人吗?怎么知道这里有个珍珠市场?” 其中的一位高个子说:“我们是宁波人,这次本来是来这里采购石灰的,因昨晚在住宿的旅馆外墙上看到了一张这里有珍珠市场的小广告,所以也进来看看。” 这三位客人说,他们是乘公共汽车过来的,到这村口,开车的司机说,往这条路走进来就是,但走到这里,就不知道该往哪条岔路走了。 何喜富推着自行车走在前头,边走边向他们介绍这里养蚌育珠的规模,向他们介绍自己是个地方养蚌育珠的第一人,也是现在这个地方规模最大的养蚌育珠户。 三个男子也向何喜富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具体情况还是那位高个子说的,他说:“他们三人都是一个经营公司的采购员,平时常来这里采购石灰、水泥等建材商品,这几天刚好与一家公司在谈珍珠采购业务,所以也就摸着生路来到了这里。” 他们希望何喜富给他们留下一个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以后有业务时也好与他联系,来这里采购珍珠。 何喜富当即从衣袋里取出笔纸,靠在自行车坐凳上向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联系地址和电话。 这三个人也真没有空着手回去,总共也收了二十多斤珍珠带了回去。 回去时,何喜富一直送他们到村口外,还一直关照说:“以后来这里有事就找他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