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白起传 第六十四回 (第2/2页)
内守军大集,毫不犹疑,下令秦军立即攻城。秦军以一敌十,攻势凶猛,个个浑身不要命的向前猛攻,很快将人数更多的楚军打得手忙脚乱。 既然《孙子兵法》中有“其下攻城”一说,那攻、守双方兵力相当的话,应是守方占绝对优势才对。为何反倒被秦军得了优势?原来,白起率军攻下邓城后,连忙四下寻桥渡江。那汉水下游处江面极宽,没有船只不得渡过;上游处却有几处狭道水道,上面建有木桥,秦军因此才过得江来。过了桥后,白起一声令下:拆桥!很快,秦军的退路已绝,除非能战胜楚军,否则八万秦军必将被困死在汉水南岸!更该死的是:为求行军神速,渡江前,白起只让士兵们每人带上几日的口粮,不用慢吞吞的辎重部队跟着。及至赶到鄢城城墙下时,士兵们的口粮已经吃完了一半,不迅速将此城拿下,很快就要空腹作战了。 因此,众人一齐拼命,只求数日内能攻破城池,好有饭吃。 守将见秦军拼的凶狠,连忙召集士兵竭力抵挡,状况虽不佳,好在郢都相距很近,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数万援军已在路上,不日就能赶来相助。 很快,这一消息也被白起获知。他知再猛攻下去,等不及攻破城池,士兵们就得饿死绝了。于是下令道:“撤!” 白起军令一下,八万秦军向鄢城以西快速撤去,此地有小城数个,守兵甚少,白起亲自督阵,很快就将这几座小城拿下,获得了一些粮草。因为这事,秦军总算暂时能吃饱肚子了。 他再派人去探鄢城动静,很快得知该城内已有大军不下十五万人,这时若再回过头去发力猛攻,依然不可急下。 白起不信这个邪,他偏要再攻一次才肯甘心。于是他将鄢城以西的几座小城扫荡干净后,再一次率军开至城下,又要攻城。城中守将见他去了又回,猜出了秦军短处:其远涉而来,兵锋虽强劲,但苦于粮草不足,必不能久战。因而督令下去:全城上下竭力守城,切不可轻易出城与秦军对攻。等其粮草尽后,自然被迫退去。那时,我等再去收复邓城等地,还不是轻而易举。 果不其然,白起再攻了几日,见城防坚固,楚兵又不肯出城迎战,只得泱泱退去,连撤上百里,退至凤翔(今湖北武安)一带,作决战准备。 凤翔乃是一座小城,城中百姓早已逃散一空,既无粮草,也无守军,不足挂齿。但白起之所以撤至此处,不为夺粮,不为休整,而为夺城! 汉水有一支流,恰好从凤翔南端流过,距离城墙处只有数里路程。白起先前四处打劫粮草时,早已将这带地势探查清楚。因而,他佯攻一阵,见楚军打定主意死守不出,立即将大军全部集合到此地,下令道:掘土蓄水,以灌鄢城。 不出数日,数万秦军通力合作,竟将水位堵得高达十余丈。白起见了,忙将军士向上游安置,然后一声令下:放水! 洪水滔滔,如龙马奔腾之势,急速向鄢城方向冲去。一声惊雷般的巨响过后,鄢城城墙已塌,城中军民数十万人被一股脑儿倾倒入深水中,毫无反抗之力。水势过后,白起领军杀到时,鄢城一带的场面已惨不忍睹——军民十死八九,房屋尽被冲垮,一片泽国景象…… 向来残酷无情,以争夺人头为乐的秦军将士,也被这一幕给震惊了。当时,方圆数十里之内,死者处处都是,尸臭熏天。数十万楚人,一朝覆灭。 却说白起见鄢城已下,毫不心软,立即督令秦军将士趁势进击。此时,楚国核心地带的三大城池已丢了两座,郢都城内虽仍有守军十几万,却早已惶惶不可终日——郢都四周的地势,与鄢城极其相似。白起能水灌鄢城,如何就不会水灌郢都? 庆幸的是,这一幕终于没有发生。因为白起见楚军士气已尽,毫无反抗之心,便没有立即南下,而是自东向西进军。一路过去,先后将西陵、巫郡等地轻松拿下,打通了巴蜀和郢都之间的必经通道,这样一来,白起所部已和司马错镇守的巴蜀地界畅通无阻,再也无需为粮草、后勤等事烦恼。 到了第二年,白起将粮草,军需补充齐了,挟着必胜之威,卷土重来。楚国将士一见他来了,早就心胆俱碎,毫无反抗的勇气。只用了数月,白起又自西向东一路所向披靡的杀到了楚地夷陵(今湖北宜昌),并将其拿下。这夷陵可了不得,因为历代楚王的宗庙都设在此处。白起入城后,见了楚襄王的祖宗牌位,毫无敬意,下令道:付之一炬,全部烧掉! 残暴,残酷,残忍……万千词语,不足以描述楚人对白起的痛恨!一时间,楚人哭声不绝,做梦都见秦军杀来。 副将见状,问白起道:“将军,您的韬略自不必说了,但此举也未免残暴了些。末将听说乐毅攻齐时,少有杀戮,厚结民心,因而齐人乐于归附,半年便轻易拿下了齐国全境。将军既有此绝世之才,何不效仿之,如此,楚国旦夕之间便可灭去。” 白起听后微微一笑,也不见怪,回他道:“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齐国虽强,富极天下,但其疆域狭小,只及楚国之一二。因而只需厚结其心,可一战而急下;楚国,大国也,疆域近天下之半。若不猛力击之,伤其根本,一旦让其养成气力,再想胜之可就极难了。此外,乐毅伐齐是以弱击强,因军士不足,不厚结其心,虽胜之却不能治之;而我大秦强盛,甲士极多,得一地便能守一地,何须用那种颇费时日的攻心战法?” 副将正想感叹一番时,白起又道:“自楚怀王时起,秦、楚两国早已势不两立。上至楚王,下至黎民,无人不痛恨秦国。将军若想前去劝降,郢都离此地只有上百里,何不前去一试?” 再看副将时,早已满脸愧色,不敢再发一言。 楚襄王受不了了。他得知白起火烧夷陵后,唯恐白起再来着火烧郢都,率先弃城而逃。他带着文武百官,匆匆上路,一路向东北方向狂奔近千里,到达陈地(今河南淮阳)才停止脚步。城内的军士一见楚王跑了,也唯恐明日大火、大水就会攻至身前,赶紧也集体逃窜。结果等白起真的领兵杀到时,郢都防守已形同虚设,被秦军轻易攻下。 得了楚国都城后,白起留下上万将士驻守,亲率主力军紧随楚军身后,猛追猛打,沿途又斩杀楚军将士无数。一路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因被大江阻断了去路,方才收兵返回郢都。 楚王逃到了陈地后,听闻国都已经沦丧,楚军精锐损伤殆尽,不禁嚎啕大哭。再看这时的楚国,虽仍存有大片土地,但因失去了最核心的荆州地带,已经毫无强国风采了。何况,之前那几战中秦军水攻火烧,杀戮极重,每攻下一城,几乎都要将城中军士全歼,让逃到了陈地的楚王无兵可用——楚王因担心白起随后赶来,下令各地幸存的将士齐聚到陈地,结果,号称有六十万大军的楚国,最终竟只凑齐到十几万人。 呜呼,强楚不复矣。楚王见了,心碎道。 好在,因秦军不善于水战,拿下了邓、鄢、郢三城后,白起终于肯打道回府了。走之前他上书秦王,将秦国的罪犯、流民尽数迁于此地,又留下数万将士,委任官员镇守。自此,秦国得司马错开辟了蜀地后,又靠白起拿下了荆州大部,在此地设置了南郡,国势更强,早将那山东六国遥遥抛在身后了。 秦昭襄王见了如此国势,哪能不激动,于是颁令下去,封得胜归来的白起为:“武安君”,以嘉将其战功。 在唯人头论功的体制下,一个普通的士兵,终于达到了封侯拜相的高度。 ——这把利刀,终被镶上了宝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