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三叔(上) (第2/2页)
。说探亲假那得等团长回来才能批,说是因工出差,部队里也没有这项规定。只好和赵健康打着哈哈,劝他等团长回来再说。 可赵健康是谁?跟着黄兴邦几年好东西没学到,脾气倒是如同亲生父子了,把报告一递,你爱批不批的,直接打火车就往广州跑。 急得一营长在后面追着只叫祖宗。要团长知道了,他们两人关禁闭绝对是轻的。军区里早就在议论百万大裁军的事了,这篓子捅出去,直接回家种地的干活,没得商量。 岳定邦比黄兴邦差不多小了十几岁,是岳太华最小的儿子,上面有个比他大两岁的jiejie岳芳婷。 岳太华也如同新中国大多数一线将领一样,都是建国后在组织的关心下才结的婚,所以儿女的年龄都不太大。岳定邦今年才三十五岁,而她亲jiejie岳婷才满三十六岁没多久。 岳太华是个彻彻底底的共产主义者。在对自己的儿女成长培养上没有给予一丝一毫的特殊照顾。甚至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里都没有伸出手帮一把,差点让岳定邦和岳婷饿死在学校里。 最后还是黄兴邦收到自己义母卢秀英来信述说家里困难后,把自己当兵多年省吃俭用存下的一百多元钱寄给义母,才救了这两个弟弟meimei的命。 黄兴邦虽然不是岳太华亲生儿子,但对这两位弟弟meimei可是从小就照顾有加。义母卢秀英虽然才大他几岁,可他也是以亲生母亲待她。 岳定邦从小就与哥哥黄兴邦交好,大院里的孩子不打架是不可能的。只是岳定邦是个早产儿,先天就身体弱小,所以经常受别的小孩欺负。 可一旦被别人欺负了,自己的哥哥黄兴邦就会挺身而出,冒着被父亲拿皮带抽的风险帮他“报仇”,帮他顶事。 也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岳定邦没有通过体检而参军入伍,这让当时还是青春期的岳定邦接受不了现实,差点走上了绝路。幸亏得到了探亲回家的黄兴邦指引,才打消困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哈尔滨军工大学成为了一名技术军人。 岳定邦在军区后勤部任副部长也不是沾了岳太华的光,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军校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一个军械仓库当军械管理员。就是他发现了国家在六七十年代设计生产的一批武器出现了重大的质量问题:他以自己在军校里所学的知识,反复查阅各种质料,与战士们请教使用中的情况,最终得出答案那批枪械设计上不合理,实战中会出大问题。他冒着被开除的危险瞒着岳太华通过父辈的关系,一步一步的把问题捅到了最高首长的桌面上。 有了最高首长的过问,才使得那批不合格的武器最终被撤编,也让后来的反击战中我军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 反击战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在后勤保障,交通运输方面做的贡献得到了当时作战总指挥的首肯。 总指挥在会议总结会上说道:“战士英勇是我们这次战斗能够胜利完成任务的保证。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身后的无名英雄。几十万部队的物质供应,每天几十万发炮弹,几百万发的子弹的供应,我们少过吗?没有!因为我们有岳定邦!所以我们没有饿着,我们的大炮可以揍得敌人屁滚尿流,我们的战士可以扛着枪就能冲锋……要说功劳,我给岳定邦记首功!” 岳定邦的很多关于后勤保障的学术论文经常出现在军方各类杂志和内刊上。有几篇论文还得到了最高首长的肯定。直接做出过批示:虎父无犬子。 岳定邦对赵健康的到来一点都不意外。自从中央放出消息要取消计划经济的风以来,自己的办公室每天都是高朋满座。 岳定邦虽然只是个副部长,可他手里掌着整个军区物质调配,重要的是他手里掌管着市面上最火的建筑用钢材的调拨。 岳定邦当然知道市面上钢材的价格抄到了什么价位了,也明白来找他的这些人的来意。 喝茶,聊天叙旧就可以,上班办公室可以谈,下班家里也可以谈。但是要钢材指标,他可就把哈哈打得震天响,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 带着正规报告来的,核实后二话不说立刻就批。没有这些手续的或者核实不对的,他也不声张,继续与来人泡着蘑菇。 外面传言比较多的官倒,批条什么的他管不了,他只能把握不让自己管理的物质流向黑市。 岳定邦笑嘻嘻的看着赵健康:“怎么想起来看你三叔了,千万别说想我请安那一套话啊,我天天在听,耳朵都快起茧子了,说点新鲜的,好久不见,说几句好听的让你三叔高兴高兴!” 岳定邦的话让赵健康立刻就哑喉了,路上琢磨的一套一套的话都没办法说出来,这三叔根本就不按规矩出牌。 赵健康干脆把脖子一硬对岳定邦说道:“三叔,我找您是要钢材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