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中流砥柱 (第2/2页)
不到的三门峡,岂能错过。 几人骑马来到陕州东北的三门山上,这里可以北望黄河,俯瞰三门峡。张知木虽然心有准备,还是被脚下飞流激荡的黄水震撼着,当年大禹,使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真的如同如同有三座门一样。从南向北分别是人门、神门、鬼门。李斌指着河心説:“顺流过了神门前面那块巨石就是中流砥柱。有人说这中流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据说,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因此,人们把这座石岛--‘中流砥柱’也叫‘朝我来’。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就要朝砥柱直冲过去。眼看船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边安全的航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猛然间,贺敬之《三门峡歌》涌然心间。张知木顺口吟了几句“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刘勤和陈玉锋、杨玉琳都这几句诗词打动了,几人正站在人门的百丈崖上。张知木怕他们问起这诗的事,连忙说:“据说,如果船只走到鬼门就会被鲤鱼精请去是吗?”李斌笑了说:“反正走哪门的都没回来,不知道是不是鲤鱼精请去了。”张知木回头对陈玉锋说:“都说船行至此,十船九末,难道不能用**炸开一条航道吗?”陈玉锋说:“那需要多少**和人力,历朝历代都想办都没办成。”张知木说:“那是因为我还没来。”三人都瞪着眼睛望着张知木,张知木这才觉得自己有些失态。连忙说:“有条件我们一定打开这条水路,造福万代。”刘勤指着对岸说:“那条开元新河就在鬼门北岸山的后面,是唐朝时人工开凿的,有八九十长,正好绕过了三门峡。船只进出全靠两岸上栈道上的纤夫拉过去。”张知木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劈开这中流砥柱,开辟出新的航道来。 离开黄河岸边,几人又朝拜了佛门圣地空相寺,这里是达摩祖师的葬地。在这张知木给杨玉琳讲了达摩祖师的故事。这里原来叫定林寺,达摩祖师是一百五十岁时圆寂的,就葬在这里。后来东魏使臣从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用禅杖挑一只鞋子西归,立即报告给皇帝。皇帝听到后,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空棺材里只有一只鞋子,这才知道大师已脱化成佛,所以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李斌说:“陕州这地方文物古迹太多了,有千年古寺宝轮寺、千年古刹空厢寺,千年古虢都城上阳,千年古渡茅津渡等等,一下子看不完。今天我领你们看一个当地奇观吧。”杨玉琳说好啊,我看这些庙宇都一样,也看不出什么。你说说是什么奇观吧。刘勤故意卖个关子说:“到了你就知道了。”几人骑马走了一会,来到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坑前,说:“这里有一个村子,你们信吗?”张知木摇摇头。李斌指着坑里说你仔细看一看坑里。张知木等人向下一看,原来坑的四壁都挖成窑洞,这个坑底就是他们的院子。真的觉得很奇怪。刘勤说:“这就叫天井窑院,也叫地坑院,所以这里是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因为当地气候干燥少雨,所以人们就建成了这冬暖夏凉的天井窑院。”张知木等人看了是啧啧称奇。 等晚上,回到客店时,陆成祥说火油买到了。原来这猛火油装在几个坛子里,打开一看,沥青含量还不多,流动性不错。不过张知木又一想,用弓箭蘸着射,也不方便,弄不好把自己烧了。就把陆琪找过来商量,问陆琪,如果弄个一节粗竹子,钻个眼,把猛火油灌进去再封上,用床弩射出去可不可以。陆琪说:“用床弩发射的话,可以用两节竹子,打通就可以,然后,打一个带尖的铁头安上,在绑一点**,这样射出去直接扎在敌船上,**就可以炸开竹筒引燃猛火油。”张知木说:“好办法,抓紧做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