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新式重机枪 落实双主官 (第1/3页)
第十三章新式重机枪落实双主官 “说起船的事儿,你们还要多造一些清淤船。范成坤他们水军侦查兵对渭水进行过实际侦查,我们的大型船进了渭水走不多远,就不行了。那里有很多浅沙滩,我们的平底船免强可以开到渭南,我们新造的钢壳船船,要是满载渭南都到不了。我们占领陕西后,想要发挥渭水运输作用,必须用挖沙船开通航道才行。”张知木说。 “那得需要多少挖沙船?当年就是因为渭水不利于通航,隋炀帝才在渭水南岸挖了运河。再说了,渭水和黄河一样,含沙量太高,很容易的淤积泥沙。挖完了还会淤积。”李云鹤说。 “我们就多造几艘挖沙船,只要不封河就不断的挖,只要能保证西安到潼关通航,那意义可就不得了了。”张知木说。 “唐景窑那边还要多造几艘挖沙船呢。”李云鹤说,“还有,唐景窑这几天还要和你汇报他们考察滹沱河的结果呢。这个人很认真,滹沱河建水坝的方案论证了很长时间。卢炳义先生的弟子们也跟着他没少去测量。” “我们造挖沙船、拖轮和造钢壳船一点儿不矛盾我看我们还要将凌水码头造船厂扩大。我们窑岗到凌水码头的铁路要是通了,运输就方便多了。那里造船你能里也可以扩大。” 张知木只有和李云鹤在一起的时候,才觉得很放松。有他在张知木就省心多了,一般事儿交给他就不用管了。李云鹤可以说是窑岗最忙的人之一。 李云鹤他们搞的十二点七口径的重机枪,有两种。一种是水冷的,是那种带循环水的那种;另一种是风冷的。水冷的主要是用在船上,由于可以用水循环制冷,金属弹链供弹,几乎可以连续不断的射击。不论是对海还是对陆上目标都是非常好的压制武器。 不过张知木觉得这种机枪的声音太大了,他让李云鹤给每位机枪手配上专用的耳套,就是炮兵用的那种。 李云鹤有些担心的问:“带上耳套了听不见指挥怎么办?” “以后可以让他们佩戴带耳机的耳套就行了。命令可以通过耳机下达。”张知木说到。 这时候,在射击场忙着的李威他们围过来,李威说:“张总,我们现在的武器横扫天下没问题了。这样的重机枪简直是太恐怖,用不着这东西。我们那种重机枪足够用了。” “这种机枪主要是用在船上,李云鹤参加过海战,他知道,有了这种重机枪对付海上的木船几乎可以不用炮都行。另外这种机枪的对付墙后面的目标也有一定的杀伤力,对付成群冲锋的战马更是利刃割草一样。”张知木说,“不过这种重机枪不用配置的太多,有几挺起威慑作用就行。” 李威点点,说:“张总我还是关心炮兵的事儿。我们的130炮弹啥时候能全换成***装药的?那家伙一发顶原来的几发。真干劲儿。” “这事儿你要问李云鹤了,估计明年*****生产线就能生产了。就是不知道产量如何,这东西受煤焦油里提取的苯限制。没有笨说啥也没用。”张知木解释说。 李云鹤过来说:“要是只是你们130炮用的话,炮弹管够用。不过你们要是连120重迫击炮也用***装药就要看消耗量了。我看120重迫击炮还是以无烟**为主吧。这样能保证炮弹供应。” “云鹤,你们这种重机枪啥时候可以装到秀容号上去?”其实张知木自己也知道问的是废话,李云鹤要不是把这种重机枪试验好了,不会请他过来。 “已经开始生产,弄好了直接就安装上就行了。明年开春他们出航的时候,一定能用上。”李云鹤指着那些摆弄重机枪的士兵说:“那些都是秀容号派来学习使用这种重机枪的。” 张知木不由得点点,那些士兵果然是穿着水军服装,只是他们训练时把衣服弄的很脏,张知木没注意到。 到了年底,可是窑岗最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 最忙的也最高兴的还要算陆成祥,这次窑岗在各地分公司经理都赶回窑岗汇报工作,除了泉州、广州、景德镇、武昌、长沙几个太远或者刚成立的分号之外,所有分公司的经理都回来了。 别看陆成祥平时在窑岗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可是所有分公司的经理没有不怕他的。不过说是怕也不准确,他们更多的是敬畏他。因为他是跟着张知木创业出来的,几乎窑岗创业初期张知木南下北上的事儿,他都参加了。窑岗生意上的事儿几乎都是他掌握着。特别是他在经商和管理上的精明无人能及。没有这两下子,就是张知木给他机会他也擎不起来。这个人应该说德才兼备命还特别的好,遇到张知木这样非常信任他的大东家,而东家自己又非常有本事儿。也只有这样陆成祥才是如鱼得水,窑岗的生意也是蒸蒸日上。 陆成祥掌握有全套山西商人管理的手段,也借鉴了不是少张知木大胆用人的地方,让各地分公司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利。陆成祥经过和张知木研究,也根据各分公司业绩,大手笔的奖励这些分公司的经理们。所以这样的年会,分公司的经理们都急着赶回来汇报。特别是他们常年在外面,也听说了窑岗这边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很少有机会回来看看。对于回窑岗看看早就心里痒痒了。 这次陆成祥也是很大方,不回家的都住在窑岗宾馆。这可是让这些分公司的经理们没想到。陆成祥告诉他们,这是张知木亲自安排的,张知木说了,你们在外面辛苦了,应该享受这个待遇。 这些在外面打拼的经理们非常感动,都觉得自己在外面拼搏,能得到家里人的认可,这是最大的安慰。这些经理们,在外面都是领导,这回回来了,他们在一起都像孩子们一样,不用绷着脸装严肃,每天除了汇报工作之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