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_第三十二章 汽车长途试验 开拍新电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二章 汽车长途试验 开拍新电影 (第2/3页)

情况考虑问题。”张知木赞许的说。

    “还有,这次我们的履带用的钢也进行了改进。以前的硅锰合金钢,耐磨是耐磨,可是用来用去,就发现有掉茬的现象。后来,用显微镜观察履带钢板发现。是我们淬火的时候,在履带钢板上就产生了细小的裂纹,长时间使用后,这些裂纹就造成掉茬。我们和刘宝学他们一起研究,用了很多配方改进这个问题。发现在钢里面再加一些硼元素就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个问题。”李云鹤兴奋的介绍着。

    张知木听了更感到欣慰。因为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

    张知木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小红玉等在这里,一见张知木劈头就说:“我说张总,张大人啊!你也太不像话了。说好了今天参加我们的讨论。结果让我们在那里傻等。你不去了先说一声啊。”

    小红玉没容张知木回一句话,已经说了一堆。弄得杨玉琳在旁边笑弯了腰。

    张知木没说话,摇摇坐在这里,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水喝了起来。喝两口水,见小红玉不说了,问道:“说完了?”

    小红玉一愣,“暂时完了。”

    “好,我告诉你。方才我去给我们车队送行去了。本来想赶回来就到你们那里去。方才是遇到李云鹤说了几句话,耽误了一会儿。李云鹤请我看他们的炮车我都没去,就是为了参加你们的讨论。听明白了吗?”张知木有些生气的说。

    小红玉过去把门关上就笑的嘎嘎的,然后坐在张知木身边,挽着他的胳膊问:“怎么,真生气了啦?”

    “不是真生气了,是非常气愤!”张知木忍住笑说。

    小红玉靠紧了张知木说:“真是的,这么大的人怎么就不经逗呢!”

    张知木长出了一口气说:“水凉了,换的点儿水去!”

    “好!”小红玉起身吻了张知木一下说:“这就对了!”出门拿回来一个暖水瓶,给张知木换上茶,但是没倒水,问:“要是不生气了,到我们那再喝吧?他们还等着呢。”

    “哼哼!”张知木苦笑了一下说:“那就走吧!”

    小红玉他们剧团离窑岗办公楼不远,他们就一起走过去。出了窑岗办公楼的大门儿,小红玉就挽着张知木的胳膊。弄的张知木很不好意,“快别让人看见了!”

    “哎呦!不好意了。”小红玉说,“我听说,你和玉琳姐下班儿回家就是挽着手回去的。现在怎么不好意思了?”

    “哎呀!这事儿你也知道。”

    “全窑岗人都知道,我能不知道?”小红玉歪着头盯着张知木回答。

    “看来这样事儿大家都喜闻乐见,传的就快。”张知木说,“不过,杨玉琳已经嫁给我了。挽着也没啥吧?”

    “我早晚嫁给你,挽着也没啥吧?”小红玉嘴上从来不吃亏,“我看你就没想着娶我是不是?”

    “哪里话!我做梦都想着娶你呢。”

    “假话,你家里有两个女人,不在乎有没有我,是不是?”

    “嗨!胡说,你是你,能一样吗?”张知木还真不想再说这事儿,“我是真的顾不上这事儿。我看等我们取了中原再说怎么样?”

    “取了中原还再说?”小红玉抱怨着,“得啦,你就是不想得罪你家嫂子。不过我不着急,看我们谁能靠得过谁?几十年我都过了。反正你早晚是我的,跑不了。我现在事儿也多的忙不开,这样更能好好的做点儿事儿。”

    张知木清楚,论心计,小红玉还真的是黄玉坤的对手。也许与她的经历有关,这个小红玉心里稳定性出奇的好。不管啥事儿都拿得起放得下。不过太聪明的女人,总是让张知木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焦虑。

    参加这次座谈的,既有电影拍摄的技术人员,也有演员编剧等等,是济济一堂。张知木赶紧给大家道歉,说明了来晚了的理由。看来小红玉不是无缘无故的发火。张知木的道歉给了小红玉很大的面子,让她脸上都泛起了红光。

    小红玉他们这次是想把《天仙配》拍成电影。因为有《大唐贵妃》的拍摄经验。他们做了很多总结,想在这部片子上有些新突破。比如增加一些空中飞的镜头,那棵老榆树也要做些动画等等。

    张知木认真的听取了他们的想法,也和他们做了些交流。不过,张知木知道他们拍电影的想法,还一直停留在舞台剧的拍摄上。

    张知木肯定了他们的一些想法后,说:“今后,我们的电影,不仅仅要把舞台剧搬上银幕。还要拍一些现实片。比如拍摄故事片,完全用电影演绎一个故事给大家。我们以前有做广播剧的经验,今后我们要把这样的剧搬上银幕。”

    听了张知木的话,大家议论了起来。

    议论了一会儿,张知木又说:“我想亲自写一个电影剧本儿,然后你们将他拍出来。这是我一直就有的一个想法,一直没时间。我是根据我们一个纺织女和他们工厂的一个工人恋爱结婚的真实故事得到的灵感。我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部电影,歌颂崇高的爱情,鼓励那些相爱的人们,要勇于冲破枷锁,追求自己的幸福。”

    张知木的话无疑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设想的情节是这样的。汾河岸边的小山村一户穷苦人家里,有几孩子。由于大旱,家里养不起孩子了。看着就要饿死了。一个远房亲戚,要逃难到窑岗去,把他们家里一个十三岁女孩带走了。走的时候,女孩儿父亲告诉亲戚,如果实在不行了,就把女孩卖到一个好点儿人家,别让她饿死就行。

    这个穷亲戚虽然贫穷,可是很善良,忍饥挨饿也没有卖掉这个孩子。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窑岗。他们到了窑岗就被窑岗接待人员领着洗澡换衣服,安排了吃住。很快的,这个亲戚有了工作。他们可以上街买东西吃,可以到处逛了。女孩也被安排上学读书。两年后,孩子惦记家里亲人,就虚报年龄,到纺织厂做女工。

    由于她读过两年书,人又勤奋,和工友们相处的非常好。她很快的掌握了工作技能,又被评为劳动模范。不久又被选为小组长。一年后,她在工厂组织的旅游活动中,遇到了一个同厂的机修工人。他们相爱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