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_第三十四章 接待宋应星 黄河改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接待宋应星 黄河改道 (第2/3页)

”张知木说。

    “张总,我今天想跟你说的就是粮食的事儿。”陆成祥说,“马上秋粮收上来。我们这几个粮库也就差不都满了。现在市场上的粮价我们可以完全控制住。这几个粮库满了,明年不打粮食陕西山西也够吃。”

    “还得建粮库,”张知木说,“我们明年就要南征了,地域面积扩大一倍不止。人口更是要多不少。”

    “可是粮食太多,放的时间太长也不行。”陆成祥说。

    “要准备一笔大的粮食支出,”张知木说:“我们拿下中原以后,我有一个想法,想把黄河改道。”

    “啥?”“啥?”陆成祥和李云鹤同时惊问道。

    “呵呵!你们别瞪眼!”张知木说,“现在的黄河也是从开封改道向南夺淮入海的。这样情况已经几百年了,黄河携带的泥沙淤堵了淮河入海口,逼的淮河进入长江,几百年来水患不断。我们想管好那一方,必须彻底治理这黄河入海和淮河入海的事。我的想法是让黄河从开封改道,向东北方向沿着山东济水河道入海(现在的河道)。这样需要大批的人力修筑黄河新坝。我们不能硬性摊派民工,完全靠银子也不行。但是如果每个到工地干活的人,我们每天管吃的还发一斤粮食,是不是就可以雇来很多人了。”

    “那些没饭吃的人还不挤破脑袋。”陆成祥说,“要是想工程进度快,弄不好要几十万人一起干。我们准备的粮食也要上百万担才行。这还是只是黄河这段。淮河那边也要修啊!”

    “所以啊!陆先生还要多准备一些粮食才行。”张知木说,“过去,一有大的工程,百姓们都肝颤,因为需要他们出工出力。所有花费都要从他们身上出。现在有大的工程百姓们反倒跟着受益。这是利国利民的事儿。”

    “可是花银子的事儿!”陆成祥没说,李云鹤把话说了。

    不过,张知木没想到,陆成祥一瞪眼,说:“我们要是能把这些地方的水患治理了,那里可是一个一年两季粮食的好地方。花多少银子,慢慢的我们都能挣回来。再说了,收回来的人心那是银子也不换的。”陆成祥现在的觉悟可不是以前了。这让张知木更欣慰。因为自己的战友已经能站在很高的高度想问题了。

    这样的事情,只要跟陆成祥说一遍就不用多说了。他会考虑的比张知木想的还周全。这是让张知木最放心的。

    宋应星的到来,张知木还是很重视的。张知木派人在凌水码头迎接他的一家人,然后又在窑岗码头上亲自接他们。

    见到张知木亲自到码头,宋应星非常激动。一踏上码头就给张知木拱手施礼说:“哎呀!我宋应星何德何能敢让张东家亲自迎接。”

    “宋先生,千万不要客气,我们可是老朋友。我盼望能在这里见到先生您,可是盼的太久了。今天,能在此迎接先生是我很荣幸的事儿。”张知木说。

    让宋应星不习惯的是,身边有很多记者“咔咔”的直拍照。张知木安排车辆将宋应星一家人先送到了窑岗宾馆。张知木准备设晚宴招待他们,相约晚上见。

    接完宋应星,张知木分别请了在窑岗的领导们晚上一起赴宴,为宋应星接风。

    黄玉坤已经给宋应星一家人准备了一套独门独户小院子,也是一栋独楼。安排好宋家人住下后,就有人带着他们去看那套房子。让宋家人做梦都想不到,窑岗人会给他们一家这么好的一处住处。一个落难的官员,刚刚吃住都困难的,马上就一步登天,让他们一家人就象在梦里一样。有些不敢相信,这座有上下水、煤气、暖气、电灯、电话的房子就又他们住了。

    晚上,宋应星的家人由黄玉坤陪同在另一个包间用餐。窑岗的一班领导除了卢炳义去了西安,今天都过来陪同宋应星。这让宋应星非常感动,也显得很惶恐。

    张知木给他们一一介绍了窑岗的各位领导,宋应星也按照窑岗人的习惯,一一和大家握手。

    宋应星是由于写一本儿《天工开物》而名满天下的。可是大明朝的官员对这些所谓末流东西极端的排斥,认为不入正流。宋应星也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重视,弄个亳州知府的位置,还是凭着别的本事。他没想到窑岗人对他这样一个落难的知府会如此的重视。

    张知木首先替卢炳义先生向宋应星道歉,介绍了卢炳义必须去陕西,考察那个调水工程的事。

    “卢炳义先生走的时候,一再跟我讲。一定要向您好好说说这事儿。本来他是要在窑岗好好接待您的,可是陕西那边有几十万人等着要开始工作。没办法他们必须马上赶过去。请宋先生一定要谅解!”张知木解释说。

    “哎呀!我今天能到窑岗来,就要感谢卢先生。谢都谢不急呢,还有啥原谅一说。卢先生干的都是大事儿,我们见面的机会还多着呢。”宋应星赶紧说。

    酒菜上来之后,张知木做了一个欢迎词。宋应星也举酒表达了谢意。

    酒过三巡之后,宋应星对张知木说:“张东家!我们想到窑岗人会如此厚待我。要是早知道这样,我就早该过来了。”

    “现在宋先生过来也不晚,记得上次我们见面时,我说过,宋先生啥时候到窑岗来我们都欢迎。只是没想到宋先生离开亳州之后,没有联系我们。让先生和家人受不少苦。也是我们忙的疏忽先生的事儿。”张知木说。

    “张东家客气了。我一家人逃到淮安,后来又逃到扬州,原以为我也是一个知府,也是朝廷命官。就是治罪我们,也要该审的审,该判的判吧。可是到哪里都没有人理我们。弄得我一个堂堂知府象一个乞丐一样。唉!要不是李公子后来找到我们,我们真的要讨饭了。”宋应星说的眼泪要流出来了。他们一家人,的确受到了不是少冷眼。

    欧阳鹤说:“宋先生早该找我们才是。”

    “嗨!上次,张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