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唐新风尚 (第1/1页)
欺软怕硬的张思礼,一马当先,奔着溃退过来的吐蕃兵就去了。 疲于奔命,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吐蕃残兵败将,见面前唐军有如天降,早就吓破了胆。 鸟兽散之后,只顾埋头撒丫子狂奔不至。 张思礼得意非凡,能将吐蕃军打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焉能不得意? 片刻之间,他就连斩两颗吐蕃兵头颅,身后的一帮唐军亦像吃了春药一般亢奋。 这种一边倒的顺风战,让他们的自信心瞬间爆棚。 见吐蕃军调头撒丫子狂奔,他们便在后面没命的追赶。 这么容易便能得到首级功,他们越来越贪心了。 梅阿迥的亲叔叔梅得斯,安西城中火起那夜,他可真是走了狗屎运! 兴许是越老越色吧! 城破之后好好嗨皮的愿望落空之后,梅得斯郁闷的要死,大晚上的竟然睡不安稳,想女人想的失眠了! 哎呀!这老货!张艺谋的那句经典台词很适合他呀! “安红!额想你想滴睡不着觉!” 嗨嗨!睡不着觉的梅得斯破天荒的竟然,鬼使神差,上城墙巡查去了! 估计,实在是太特么郁闷了!想上城墙上去看看星星,欣赏欣赏夜景,缓解缓解吧! 结果,这老家伙!就因此逃过了一劫。 憋着一股邪火的梅得斯,一路仓惶西去。 呃!别误会!可不是去求取真经噢! 一路上,凭借着吐蕃国副相的身份,他收拢了不少吐蕃军残兵败将。 老家伙正在咬牙苦撑着艰难跋涉,迎面便撞见了被张思礼追的狼奔豕突的吐蕃士卒。 梅得斯正待发飙,两名溃兵已经被几名属下叉了过来。 尚未近前来,惊魂未定的二人,冲着梅得斯高呼道:“有唐军伏兵!有大股的唐军伏兵!” “杀了我们好多人!看样子有万多兵马!别耽搁时间了,快逃吧!……” 梅得斯憋了好几天了,心中正有气,闻言,邪火越来越旺。 “没卵蛋的怂货!这都快到咱们吐蕃的地界了,还怕他个球!” 周遭将领闻言,亦是愤愤不平的附和。 “有唐军正好!唐国这些无胆鼠辈,只敢躲在一边施阴谋诡计,堂堂正正跟他们干!” “一万人怕啥!咱们这不也是一万兵马吗?这腌臜气,老子受够了!拼了!” “干他娘的!” “报仇雪恨!” “一雪前耻!” “战!……” 憋屈了三四天的吐蕃军,终于爆发出了恐怖至极的战意。 哀兵必胜,知耻而后勇的气势,瞬间弥漫开来。 此地本就已经接近吐蕃边境,家门口作战,心理上来说,总是踏实的嘛! 就像看家狗一样,在自己家门口,叫起来都底气很足。 梅得斯一声令下,几员大将立即开始集合队伍严阵以待。 尽管盔甲、兵器都不齐整,可是吐蕃军士气可用,面对来敌,还是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滴! 张思礼得意忘形之下,突见前方出现了一支,严阵以待的吐蕃军。 惊慌失措之下,他根本就没有分辨出来,这只是一支溃军,甚至于连甲胄、兵器都不齐整。 也许,是被吐蕃军那股子肃杀的气势整懵了吧! 也有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见硬不敢斗吧? 反正就是,吐蕃军还没咋地呢!张思礼这狗日的,竟然掉头撒丫子跑了! 如此大好的机会,吐蕃人焉能放过? 他们被李白率领的唐军整怕了,整整逃了三四天,面前有了报仇雪恨的好机会,那肯定得使出吃奶的劲干了! 况且!怂货张思礼,在两国边境上兜了一圈,本是由西向东而来,这一返身逃跑,恐怕连他自己都忽略了,他是在向着吐蕃国方向没命的奔逃。 吐蕃军发现这一情形之后,追起来更加来劲了! 尼玛!戈壁滩上狂浪!而且还是一路向西!这是快乐老家的方向呀! 跑着跑着,张思礼发现了不对头。 这吐蕃军追的也太特么起劲了吧? 落在后面的唐军,有很多人已经被追上来的吐蕃军干死了。 而吐蕃军尝到了甜头,就犹如嗜血的恶魔一般,紧咬着不放。 再这样下去,早晚是个死。 张思礼想停下脚步,返身迎战。 可是兵败如山倒,被人追着屁股赶鸭子似的撵了这么久,士气早消耗殆尽了,想要停下来排兵布阵,怎么可能? 无奈之下,这个无耻的家伙,竟然跪地请降了! 主帅都降了,张思礼的手下还跑个啥呀? 有样学样,全都降了! 真他么乌龙!先是唐军追的吐蕃军上天无路,这会儿又是,吐蕃军追的张思礼入地无门。 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天河东、三天河西呀! 张思礼本来以为,投降之后,能够保住一条性命苟活于世。 没曾想,他遇见的是憋了三四天邪火的梅得斯。 他若是个女人,兴许能保得一命。 可惜!少了一个洞洞的他,对这个老色鬼来说,啥用也没有啊! 为了发泄心中怨念,梅得斯手起刀落。 一门心思赚取首级功的张思礼,就这样成了别人的首级功。 害人终害己的安西节度副使张思礼,赴了黄泉。 远在长安的大唐都城,再次炒翻了天。 李白的所料果然不差! 那些坐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嘴巴果然像老棉裤腰一样松! “李白误己误国!竟然连安西城都丢了!无能!” “身为一镇节度,上不能报孝君王,下不能保境安黎庶,庸官!无能之辈!” “哼哼!还不止如此呢!听说他为了对抗吐蕃军,竟然放火将安西城烧成了白地!简直就是可笑至极嘛!” “是呀!哪有这样打仗的?他到底会不会打仗?只怕换我去都比他强!” “书生误国呀!” “什么诗仙!状元郎!废物!庸才!……” 长安城内,此种言论甚嚣尘上。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亦是风起云涌。 以博陵崔氏以及太原王氏为首的一帮大臣,开始在李隆基面前給李白上眼药。 这帮唯恐天下不乱之人,无非就是想要借着这件事,致李白于死地。 幸亏十年前李白有先见之明,成立了谪仙诗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以谪仙诗社为媒介,一大批朝中重臣,都与诗社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中成员参加科举中第者,亦是越来越多。 进士、明经、明算、明法等各科,人才济济。 谪仙诗社辖下的谪仙日报,如今在长安城中的影响力,那也是日甚一日。 渐渐的,看报、听人读报,正在形成一种大唐新风尚。 李白能否逃过这一劫,恐怕这次就要靠它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