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纪事_第五十九章 最难莫过嫁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九章 最难莫过嫁娶 (第2/2页)

弟的学问。

    她猛地记起那天晚上,无意间听到的沈行书与沈余氏的谈话。她已经过十一岁的生辰,转眼就是大姑娘了,该相看了。

    沈余氏一直惦记着先前沈行书要将她送往京师的事,因此一直在留意惠州地界的少年郎,但是看来看去,却总寻不到中意的。

    沈行书却提起孟湛来,“我倒觉得孟家的孟湛是难得一见的少年郎。配囡囡倒是可以。就是年纪瞧着大了点。”

    沈昭当时听着,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就孟湛那心高气傲的模样,还有孟正棣那路人皆知的打算,能看上她才是怪事呢?

    像孟湛那种快要及冠的,不是从小就定了亲,便是想要有了功名再求娶世家女。

    依如今的情况看,少不得要娶一个京师的贵女,怎么会把眼光放在这儿?她父亲竟然还嫌弃他年纪太大。

    沈昭顿时觉得十分无奈。

    沈余氏便提起孟濯来,“你觉得孟湛年纪过大,那孟濯呢?只比昭姐儿大了三岁,年纪倒是刚刚好。就是那性子……”

    沈余氏想到这里便皱起了眉。

    去年冬天他们去孟家拜访的时候,恰好看到孟濯站在小小的拱桥上钓鱼,还特意让下人凿开了厚厚的冰层。

    只是那拱桥上积雪并不少,他这般站着,容易摔着。身旁服侍的丫鬟婆子都是满脸惊慌失措,生怕这位小祖宗有个三长两短。

    他却不管不顾,硬是等到鱼钓上来了才走。吓坏了一群身边服侍的人。他那会儿已经过了十三岁的生辰。

    沈余氏当时瞧着便觉得他孩子心性过重,难当大任,因此不是很赞赏他。

    沈行书听了便道:

    “年少不懂事,顽劣一些到无坊,关键是心性要好。如今他又长了一岁,兴许比之前要许多。他每年都会来沈家拜访一番,届时倒可考校一下。”

    沈昭却觉得父亲这考校很有水分。

    在他眼里,学问好,心性必然也过得去,可她却觉得这想法过于绝对。

    如果学问好,心性便好的话,那天底下这些做官的不都是好人么?可问题是,大部分朝堂要员都不是什么仁善之辈。

    又哪里知道他们会不会有背信弃义的一天?

    况且,沈昭也觉得孟五奶奶未必愿意同他们沈家结亲。再者,便是孟家愿意,那也要看她愿不愿意啊。

    她倒没有别的要求,总归往后要能帮得上她。可这孟家,不仅帮不上,还有可能拖她后腿,届时反目成仇,可不是好事。

    不过沈昭自己也为这事也头疼了一晚上。

    虽然她现在顾不上这些,她母亲也不会强逼着她成亲。可问题是,她年纪摆在那儿,总得出阁吧。就算不成亲,至少也要先定亲才行。

    那如果定亲的话,要选谁比较好呢?沈昭完全没有头绪。

    她上辈子也不曾成亲,更不曾经历心悦哪家公子的事。她那会儿遇到的事可比成亲重要多了,便是她祖母心里无奈,也无法强求。

    可现在却不同。她终究只是一个平凡女子,生来便是要相夫教子的。如何会允许她避开这些?

    沈昭为这些事辗转反侧了一夜。她数来数去,却发现整个归善县,能在他脑海里留下印象的世家公子并不多。

    孟家那几个少年郎她大概都记得,还有孙家也有几个,但是性情模样她却是一概不知。

    她这般想着,脑海里却浮现一个身影来。

    如果真要找一个人定亲,那不如找外祖家的表哥。去别人怕受委屈,又怕受到阻扰,去外祖家总不会吧。

    她记得从商的小舅有个嫡长子,行九,今年才十三岁。他同别的余家子弟不同,不喜读书,也不愿跟着父亲从商。

    却喜欢舞刀弄枪。

    前两年去了豫东学府武学府修习。听说性情最为豁达豪爽,不拘于时。沈昭觉得若是跟他成亲,往后行事应当不会有那么多阻扰。

    她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位九表哥是个再好不过的人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