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温度㈠ (第1/1页)
「插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秋冬天的时候会用脚对着窗; 因为吹冷风容易把脑子吹坏。 (尤其是睡着的时候;说到这个,空调也是一样) 夏天则会把枕头靠在窗下,倚着写日记。 “何以解忧,唯有杜(xie)康(zi)。” 保质保量(优先quality),并不是为了什么成功。最要紧的,是让自己安心。 用自己的方式,给自己一个交代: 努力过,不后悔。 全力以赴、虽败犹荣。 我已毫无保留。。WhatmorecanIdo? 阿Q精神说的是啥来着。 说的应该不是我吧。。哈哈。 我谁都不是,只是我。 明明困的不要不要的,夜也凉爽适合入眠,这个时节还没蚊子。。 却在勉强爬起来洗漱后,又清醒。所以,继续写吧。 PS。来到这里,最大的感悟并不是关于网文本身。成功与否也并不那么重要。 “是非成败转头空”。。 而是:如果愿意的话,总能发现意外之喜。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我可能会觉得,人本身比作品更重要。 因为人是活生生的。 作品,虽然文如其人。。 但文字映照的只是人在某个特定时期的部分自我。 打个比方,30岁的人回去看自己20岁时的文字,可能会觉得幼稚。40岁看30岁的自己,也是如此。 当然,也有人会怀念从前那个纯真纯粹的自我。 想要不老于世故,谈何容易。。 我的看法是,年龄和成长并不能划等号。 想到李娜说ageisnothing. 人是不断变化的(可能进化、可能退化),但作品。可能写完了就定型了。 至于旧词新意。。也就是同一个作品通过不同后人的不同解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然,作品也可以有生命。只是和作者的不太一样。 我始终觉得,网文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正统的文学,读者很难有和作者交流的机会。 夸张点说,文学中的经典,大多留在历史长河里。是人类思想艺术精华的成百上千年的沉淀积累。 而我们常常只能凭借流传下来的作品来和作者对话。那是一种间接的对话,因为作者可能已经不在。 驾鹤西游。。 说到文如其人。又想起林奕含的追问:艺术是不是只是巧言令色? 也不是吧。只能说,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两者有联系但又界限分明,不应混为一谈。 有的粉丝因为仰慕诗人而和诗人结婚。这种事时有发生,结果常不如人意。 诗人的生活可能完全不像他的诗句一样浪漫。 他可能灵感来了就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让人打扰。 他可能只是有着诗人之名,实际上自己写的诗并没有带来什么物质上的收益。 想到梵高。 想到抱着自己的诗集投江的朱湘。 想到,好像诗圣杜甫是饿死的。 还有很多诗人词人自己的生活就是allmessedup。甚至都不能活。。比如李后主。 很多时候,艺术就像是荒漠里开出的花。 人们常惊叹于其奇迹,也常忽视了它的背景:荒漠。 诗人的生活也许完全不如他的诗句一样浪漫,而这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与激烈碰撞,不也正是生命活力的绽放吗。 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痛苦是存在的证明。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就是作品与内心的一致性。这个暂时就不展开讨论了。只拷贝一段话。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