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二七、捐款打洛阳 (第1/1页)
出关的商队和百姓,带回了大批的羊毛。这些羊毛的价值超乎想象。多到整个国家都不可能买得起。 当然,其实官府这次收到手上的很少。但是,官府赚的钱却是最多的。 民部印刷的“代羊毛币”、“粮票”可以直接兑换粮食、铜钱。因为之前那些世家豪门用来兑换这些纸币的铜钱在仓库里堆不下,都直接堆满了皇城的几个广场了。 但是老百姓也不傻,粮票还能时不时的去大街上花销,羊毛币是肯定要留着的,起码要留两年。 那些出关的百姓,哪个手上没有个几十贯的羊毛币? 现在的羊毛生意多火啊,大街小巷都是招人纺羊毛,织毛衣的。 一天几个铜钱,还包吃住。 刚好,那些灾民也不挑,能有口饭吃就好,大家一拍即合。皆大欢喜,只要拿合同纸,上面签个字或者按个手印就行。 长安城已经在考虑扩建了,就是工人短缺。 大路一直在修,无数人在工地上忙活。 现在的大唐,看上去热火朝天。 但大殿之上,却并不乐观。 “实在不行,将大军撤回来?” 杨恭仁有些不太肯定的说道。 这次大军出征,占领的都是刚刚水灾的地方,毫无意义,还空费钱粮。当然也有收获,那就是近两百万的百姓和天下传颂的名声。 大唐以大军压境,迫使王郑放弃灾区。然后又迅速救援,使百姓活人无数,这般仁义之举,已是获得了天下民心。 按说,此时应该一鼓作气,将王郑灭掉。但是现在最大队伍问题是:粮食跟不上消耗。 凭空增加的两百万人,直接让大唐的粮食供应接不上了。现在别说大军出动,就是一点不动,维系到明年开春,都是困难。 其他大臣听到杨恭仁的话,都是默默不语。 此时不能一鼓作气,以后再战就难了。 “没事,我大唐现在是蒸蒸日上。只需熬过这一年,天下必将为我大唐一统。” 裴寂倒是很乐观。现下君民用命,内无忧患,外无强敌,正是休养生息的好时刻。虽说天下未能一统,但也不一定要急在一时啊! “宰相大人,你就这么笃定,其他诸侯叛逆,会坐以待毙?” 许诗琪忽然开口。 私下里,许诗琪已经被称为“大唐女相”。因为是少有的女子为官,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很受关注。 裴寂不语,没有人会坐以待毙。大唐在发展,别人也会发展。大唐最近为了粮食、布匹、茶砖这些物资,没少拿钢铁去交换。 而有些东西,又不是什么秘密。比如水车,比如水塘等等。 “那徐侍郎有何高见?” 裴寂这一问,殿中所有人都停下来,看向许诗琪。那些观政的青年,眼中有着热切。 许诗琪摇摇头,淡淡道:“无非开源节流。但此时我大唐一片繁容,形势大好,实不忍心将这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这话让所有人心中一震,是啊,现在的大唐是万象更新,若是将其他的事情都停下来,省下钱粮大仗,委实可惜。 可是,这仗,根本支持不下去了。 一时间,大殿中鸦雀无声,没有谁敢左右此等大事。 “韩啸,你可有好主意?” 李渊看向面容平淡的韩啸,希夷的问道。 “办法总是有的,就是不知陛下有没有这个胆量。” “哦?” 这话不但李渊听来心中微动,其他人也是赶紧侧耳倾听。 那些观政书生多听过韩啸的言论,知道他是个心思活络的,赶紧将笔抬起,准备记录。 “那你说说看,朕有什么事情做不得?” “均田。” “呃——” 李渊错愕,这种事,这时候做,不是得罪天下士族吗? 虽然看似能因为均田而抢到一些秋粮,但其中得失,怎么权衡,李渊一时也是犹豫。 “分地。” “你——” 李渊站起身来,这个法子是在世家和朝廷身上割rou,若是一个处置不当,会动摇国本的。 见李渊如此,韩啸心中明了,他是没有这个勇气的。 “边贸。” 此言一出,大臣们都是一阵议论。 刚才那两个简直是刀口上行走,不是简单就能做的。但是这边贸倒是说的过去。 因为大军出关,现在突厥人很乖。而渐渐入秋,突厥人需要大量过冬物资,他们还要把那些牛羊卖掉。 “这倒是可以,若是以前,我们巴不得突厥人冬天冻死、饿死。但是现在嘛,他们都死了,谁替我们养羊?” 唐俭老头倒是敢说,这般话,就这么在朝堂上说出来。其实这也看出,大唐现在是真的不怕任何人的。 “那,我们开设边地交易之所,用盐茶和突厥人交易牛羊。” 李渊斟酌道:“此事由民部负责。” 然后他又道:“但是光依靠交易牛羊,怕是难以解决问题。” 的确,那些牛羊解决不了缺粮的根本问题。 “打下洛阳,平定天下!” 韩啸忽然高声道。 打洛阳,平天下? 谁都想打,可是,这不是条件不允许嘛…… “陛下,我们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我们要干什么,我们怎么干。让那些与我们为敌的人害怕、胆寒,惊慌失措;让那些亲近我们的人喜悦、欢欣,为之振奋。” “我们要打洛阳,但是现在缺少粮食。如果支持我们的,可以给我们支援。如果谁家有粮,我们可以去借!” 借? 借! 谁家一定会有粮? 能不能不借? 敢不敢不借? 大殿之上,所有人都不敢说话。 “打洛阳,我韩啸第一个捐献一年俸禄。” 韩啸高声说道。 无耻! 那些官员看着韩啸,脸上都是钦佩之色,但心中却是开骂了。 你韩啸一个酒楼就能挣多少银钱?还会在乎那点俸禄? 可是,这时候,这家伙已经开头了,谁会是傻子吗? “臣也愿将一年俸禄捐出,以助大军攻打洛阳。” “臣家中余粮愿全部捐出来,送往前线。” “臣城外的庄子上还有粮食,下朝后就让他们送来。” …… 那些观政的书生很懵,这是什么情况? 政治这个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复杂,却又简单。 武德三年八月十三,群臣为前线捐献物资,带动整个长安城百姓纷纷解囊。 中秋之后,统计所得,共一百三十万贯有余。粮食八十万石。 打洛阳,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