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章 端阳 (第2/2页)
于忍不住问了起来。 “此乃蛊盅,镇压邪魔用的!”张舆得意洋洋地提起来,在张韬面前晃了晃,“快走吧,别人家都挂了,咱们也不能太晚了。” 来到大门外,方才发现张府的下人早已忙碌了起来。 在门楣两侧,挂着用桃木制成的“桃符”,上面是用五种颜色画成的符咒,却是与后世的春联有几分相似。 而张舆手中的“蛊盅”,绑定着生姜、大葱与蒜头,挂在门户之上。见到叔父拿着蛊盅的一端反复查看,不由将蒜头凑到了张韬鼻下。 “你这是做什么?” “叔父闻到什么味道了吗?”张舆见到张韬被大葱的气味冲的眼泪直流,不由神秘兮兮地问道。 “不就是葱的味道么?” “这就对了!”张舆指着红绳,“一旦有邪魔冲击门户,便会被气味熏了下来,然后被朱锁绑定送入蛊盅之中……” 张韬在侄儿张舆的讲解下,逐渐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习俗,逐渐将昨日之事抛诸脑后。生活终究需要过下去,不会因为烦恼而消失。 挂好了桃符、蛊盅,二人又在庭院中玩耍片刻,到了巳时左右,张家的午宴便开始了。 如同后世的节日,无论是什么节日,诞生的初衷为何,时间久了,初衷也便逐渐被人遗忘,而节日本身则成了当时人的消遣与寄托。 此时的端阳节亦是如此。 餐桌之上,放着制作而成的各种“角黍”【粽子】,然后是用鸭子做成的鸭汤、鸭rou以及用豆豉、芝麻、蓼【此时还没有辣椒与胡椒,只能用此物做辣料】作为配料制作而成的各种鳖rou。 如果说之上的各种饮食还能让他接受的话,那么接下来核心的一道菜却是让他接受不能。这道菜,叫做“枭羹”。 枭,便是猫头鹰。这个后世捕鼠的益鸟,此时在百姓眼中绝对算得上罪大恶极。因为在当代人看来,枭是食母的恶鸟,吃它就是惩恶扬善,可以达到赎罪祈福,驱邪避凶的作用。 可是张韬无论如何也下不了口,不得不说古人淳朴的心理下,恶趣味一点也不比后世的人差。 接下来的几日,张韬窝在府中并没有出门,倒是张舆几次前往夏侯府均是怒气冲冲的回来。 琅琊王世子妃此番端阳节回夏侯府省亲,也很快便回去了,临走之前带走了府中的牛管家。 最近的洛阳城都在盛传,一直留在京师的各地亲王们,很可能会在近日就藩。 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甚至连张府的下人都在议论。如果消息属实,他倒不用再去担惊受怕,毕竟琅琊王的藩地在青州琅琊国,夏侯光姬一旦随夫就藩,再要返回洛阳也并不容易。 而母亲刘氏也派遣大管家张烈前往王家,赔了一块上好的玉玦,却被王澄那小子直接丢在了地上,用他的话说就是:“我琅琊王氏岂少这一块破玉!回去告诉张韬,他欠我一顿打!” 想到这里,张韬不由苦笑一声。 无论王澄还是王导,哪怕夏侯延、夏侯承以及胡毋辅之等人,依据他们的家世,未来都是成为帝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有了前车之鉴,下次再见面时,只怕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六月,也不知道朝堂发生了什么事,洛阳城内的亲王终于还是没有就藩。 大哥与父亲终日里忙于公务,很少有见面的时间。二哥因为二嫂怀有身孕,甚至连平日里的交游都省了,比以前更加深入简出。 当然,对于自己来说,入社学读书已经提上日程。 社学的先生,名叫鲁褒,听说是南阳人,由于出身贫寒,入洛数年一直无人举荐,便在延嘉里的社学中担任先生,以求三餐温饱。 此时的教育与后世大有不同,形式上分为官学、私学与家学。 就官学而言,此时还不够系统,往往与当地施政者的学识有很大关系。 很多学者型出身的官员,到任一方往往聚诸生而教之,毕竟教化地方也是政绩之一。 但是这种官学并没有在形式上完成统一,有的地方会有,有的地方没有,随意性很大,如此这般便产生了私学。 便如孔门弟子三千,前代的大学者郑玄、卢植、蔡邕等人也并不逊色,门下子弟无数,完成了对官学的补充。 而一些世家门阀由于长久垄断官场,则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家传学问,代代相传,是为家学。 不过对于延嘉里的鲁褒来说,则属于私学与官学的结合。 由官办社学延揽他进入学堂教授蒙童,不但入学童子会奉上束脩,当地学政也会提供一定的伙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