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_第19章 继承人之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章 继承人之争 (第1/2页)

    司马攸乃是司马昭二子,也即是司马炎的二弟。他从小便过继给伯父司马师为子。司马师死于四十八岁,假若这位司马家的舵手能够多活几年,也许一切会变的不同。

    因为司马师毕竟是司马氏推出取代曹魏的原定人选、拥有着威服禅代功臣的政治威望。他的早逝,让司马家的禅代直到第四代主君司马炎身上才得以完成。

    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只有十岁。作为法理上的继承人,原本应该将司马家的一切继承在手,即便是亲生父亲司马昭,亦只能辅佐自己。

    然而此时魏国上下反对司马氏的势力正在集结,即便是司马师本人,亦是死于平定淮南第二叛毌丘俭与文钦的过程中。面对险恶的形势,司马氏又如何放心将权利交给一名稚童?

    也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昭接过权势,通过平定诸葛诞、弑杀曹髦以及平定蜀汉,彻底将局面扭转过来。即便对家族立有大功,司马昭亦是意识到,若是没有大哥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前的深谋远虑,司马家早已不复存在。

    所以他只能时时提醒自己,这是“景王”的天下,自己未来要将社稷交到司马攸手上。

    然而历史的走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司马昭在灭蜀之后,身体急剧恶化,在匆匆完成了升爵晋王以及加九锡之后,便因病而亡。

    考虑到当初刘表与袁绍均因偏爱幼子而导致基业沦丧,而长子司马炎的势力也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意料之外。有了前车之鉴,司马昭在去世之前三个月,经过艰难的抉择,在最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方才确立司马炎为晋王世子。

    至此,司马攸丧失了第二次机会。

    如果司马氏能够在司马昭的身上完成禅代,也许如今的皇帝也有可能是司马攸。可是即便如此,司马攸亦没有完全丧失希望。

    当天皇太子天性愚鲁,在许多大臣看来,并不能承担江山社稷之重。而齐王司马攸清正平允,乐贤崇善,极得人心。

    所以在继承人问题上,朝堂之上便分为三派,分别为齐王派、太子派与中间派。三派之中,齐王派与太子派势均力敌,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所以这个时候,中间派的态度,便决定了博弈的最终走向。

    太极东堂,司马炎批阅着奏章,正在此时,谒者令梁深走了进来,轻轻道:“陛下,和侍郎求见。”

    “和峤?这么快就回来了么?让他进来吧。”

    司马炎揉了揉眉角,忍不住一阵心烦。即位十几年来,每天都是批不完的奏折,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捅到他这里。天下未平时尚情有可原,如今天下太平,哪里还来的这么多问题?

    “臣和峤参见陛下!”一位中年官员走了进来,对着司马炎施了一礼。

    来人正是汝南和氏家主和峤和长舆,他也是大名士夏侯玄的外甥,最是仰慕舅舅的为人,平日里珍爱自重,所以有盛名于世。

    和峤少有风采,在乡品的品评中被豫州大中正评为“三品”,以七品官衔的太子舍人起家,尔后出任颍川太守,年前返回洛阳述职,被命为给事黄门侍郎,随侍皇帝左右。

    泰始三年正月,年仅九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群臣议论纷纷,认为以皇太子的资质不足以继承大统。只是由于太子年少,尚看不出什么坏的后果。那个时候司马炎也是犹豫再三,不敢轻易将江山交到这个儿子手中,便向当时出任太子舍人的和峤咨询意见,得到的答复是:“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

    和峤的话让司马炎无法反驳,他知道自己儿子的成色。如果生在普通百姓家中,质朴鲁直的性格也许能给这个儿子带来很多好评,毕竟一个毫无威胁的老实人,是谁都欢迎的。只是可惜,他生在了帝王家。在长子司马轨因病早夭之后,注定要承受这江山之重。

    “长舆此番前往东宫,结果如何?”司马炎推开奏折,急忙做起身来,满怀期待地看着他。

    张茂先之子能够化愚鲁为神奇,自己这位儿子不求改变太多,哪怕只是有所进步,都会让他无限欣慰。

    平吴之后,他的身体逐渐变差,处理政事也开始有些力不从心。加上伐吴之前身体得过一场大病,并因此差点酿出一场大风波。这让他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人选,哪怕再反感弟弟即位,也要为司马家的江山考虑。若是皇太子真的不可救药,他亦只能将皇位传于齐王。

    为了试探皇太子的成色,他首先想到了当初向自己进言的和峤,于是让他再去东宫走一趟。没曾想这个和峤这么快就回来了。

    和峤看着司马炎,欲言又止。

    当初年少无畏,兼之皇太子上位日短根基不稳,他说起话来可以无所顾忌。然而此番从颍川太守任上回京,却发现皇太子的势力已经有了压倒齐王的趋势。

    中书监荀勖、御史大夫冯紞等人作为皇帝的心腹,这些年来一直站在司马炎的立场上坚定不移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