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章 玄学小悟 (第1/2页)
自从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便成为了帝国的统治思想。只是由于当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大量图书被焚毁,加上秦汉之际战火四起,更让无数典籍遭受灭顶之灾。种种原因的叠加,导致流传下来的《五经》存在着种种残缺,即便经过大量学者的回忆、整理、注解,也已经与原版存在着差距。 这原本没什么问题,毕竟所有治世思想都是为了当代统治服务。有董仲舒等辈精英的完善,亦能够满足需要。 然而当初汉武帝的兄弟鲁王刘余为了搞别墅,对孔子的的旧宅进行强拆。他这一皮不要紧,直接引起了今古文绵延两千年的争端,让汉武帝统一思想的努力从儒家内部开始分裂。 在孔子的旧宅中,发现了另一个版本的《礼》、《尚书》、《论语》、《孝经》等书。这批书籍全部以古代籀文写成,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 既然独尊儒术,那尊哪个版本的“儒术”? 是建国之初,由遗老、长者口述而成,用当下的文字隶书写成、且经过学者五十多年不断注解、已经被立为“官学”的版本为准?还是这一从孔子旧宅中发现的,以古代籀文写成、号称原汁原味的的版本为准? 更何况通过无数人的断句与注解,两者已经产生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很多解释往往都是今人依靠自己的理解揣测当初圣人行事的初衷。 就比如说《论语·泰伯篇》中的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句读该怎么断呢? 玄学的开山祖师、大名士何晏就注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以告诉百姓怎样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去做。 他在《论语集释》中解释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所谓“听了无数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能否过得好,那要看听这些“大道理”的人是谁。君子听了所以被称为“君子”。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与其孜孜不倦地告诉他们为什么去做,不如告诉他们去做什么。 只有君子才会去探索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百姓才不会管你说些什么,谋生才是一辈子的头等大事。 这就是“体”与“用”的关系。 对于这种解释,很多人不认可,认为是歪曲了圣人的微言大义。圣人主张“仁”,所谓“仁者爱人”,既然“爱人”,又怎么可能不去教化百姓呢? 所以他们认为该这样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圣人既然主张有教无类,自然因材施教。老百姓的觉悟达到一定程度了,就任由他们行事。不要过多进行约束,如果他们智力低下愚昧无知,自然需要加强制约、不断教育让他们知晓道理,在制约下才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 然而在这样理解之下产生的规则,必然让那些“可”之民天然凌驾于“不可民”之上,让他们产生了天然优越,平日行事甚至可以超越于律法与道德之外。而那些“不可”之民,譬如清洁工、管道工以及农民等等,却处于严厉的律法约束之下,动辄得咎。 当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哪种民,都是需要为皇帝服务的。所以另外一种解释也便来了。那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已经完全达标了,那就直接纳入治下,暂时还没达到标准,那就先养着,教育着,让他们达到标准,然后再纳入治下。 比如说,后世有人问“中国古代有没有侵略过别人?”,有个点亮很高的回答是,“难道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充话费送的?” 然则虽然不是充话费送的,差距也不远了。其中诀窍,就在这一种断法里,那些化外之民不断受到中央王朝的影响,数千年来一直成为帝国的外围藩属,最终潜移默化之下,主动纳入体系之中。 比如后世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明朝苏禄国王的仰慕中原文化等等,都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 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理解,亦曾经有所发散,最终都湮灭于主流之中,被视为异端。 这句话的各种争论不过是无数分歧中的一处争论而已。《五经》之中,两家对于圣人主旨阐述的不同,又何止这一处? 主流是什么? 西汉时期的主流当然是作为官学的“今文学派”。 他们由于都是由“隶书”这一当代官方字体写成,所以被称为“今文”。它从诞生开始,便是为王朝的政治服务的。与“古文学派”相比,好处就是:学习起来不用再去管个别的字眼,只需要背诵后去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 可惜的是,董仲舒以五行之学结合今文经以赋予王朝天命之说后,“今文学派”便在滑向谶纬之说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既然诞生的原因便是为了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